学练太极拳,在初级功夫(盘架子,站桩)完成之后,会自觉不自觉地过渡到中级功夫的阶段,中级功夫的标志,主要体现在练习者是否出没出整劲或称浑元劲松沉劲。本篇小文主要与朋友们讨论练习太极拳发劲的三个关键点,敬请读者朋友一起探讨分享。
练习者都知道,太极拳练习中的劲主要指的是掤劲,也就是周身向外掤撑的圆球劲,这个圆球劲的基点在于中轴即脊柱的轴向运动或称缠丝运动。
尾椎至颈项的这条节节相连的长骨即脊柱,是整个身体的主干,胸肋四肢,内脏分别依附不同部位而挂在上面,脊柱的每一运动或左旋或右转,或俯仰或曲伸,无不牵动着周身各部的运动,也就是说脊柱一动全身各部无有不动,在练习太极拳中,我们知道螺旋缠丝,螺旋缠丝的整体轴向运动就是脊柱的轴向或左或右的球形运动,注意,且不可把这个轴向的球形运动,简单地理解或看作是水平圆的运动,只有理解体会了这个轴向的球形运动,你才能体会到掤劲即球形的感受。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周身即整个肉体看成是是以脊柱为轴的球体,脊柱每一动旋动球体(肉体)都在动,而并非是梢节引动,这才是太极拳中,太极球及太极的运用含义,也正如某老师讲的,真不动太极也!
√-这个以脊柱为轴的轴向运动之周身球形运动(实际上还是缠丝),便于使练习者体会并明白,太极拳的横劲和竖劲,同时掌握运用好球形运动,也更容易练出太极拳的球形劲或称掤劲浑元劲(竖劲十横劲),再通俗点说,就是行拳时,把身体当作个圆形球体运动就行了!还过这个运动中的球形有收缩也有膨胀(在虚实转换中),也并非一味地掤着劲走练。
再说水波效应,这方面指的是四肢梢节或球皮的劲力效应(实为内劲的梢节表现,拳论称形于手指),大家或许都知道钱塘江涨潮时的景况,看似水面一波接一波的涌动,实则整个水体都在进行着内在巨动之中,最后一波巨浪拍岸,威力迅猛,令人震撼,而太极拳的掤劲达于梢节时,也同样在内劲的节节贯串中到达梢节(尤如水波,后浪推前浪,最后惊涛拍岸一样),其中的“节节贯串”应被视为江水中的“后浪推前浪”。
或许拳友们,在行拳或练习发劲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在双手梢节发劲时,双手尤如流星锤一样甩出去的,即两臂如绳两拳如锤一样,身体则内劲则尤如水波击岸向外波动,冲击皮肤,即皮肤肌肉内尤如灌进水一样向外撞击皮肤之感。写到此,内劲涌动的此情此景真不知该如何描述,有些感受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换个方式说吧,即使不是在行功时,我们平时中速跑步时,双拳虚握,是不是会感知双手如皮布袋一样,装着七八成满的水,随着双拳的来回摆动,能感知到有水一样在冲击我们的双手,相信练习太极拳能很好地达到中级阶段的朋友,都会有此之感受的。
编者认为,要练好太极拳的整劲,轴向运动为主导,球形运动不能丢,水波效应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