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国内最大的一家电视媒体,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社会调查,现场采访大量来自各行各业的、不同年龄的、不同性别的人。问题是:“什么是幸福?”
答案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可见,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都是不一样。这也充分说明,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幸福只和心灵有关,物质条件就不那么重要呢?
显然不是。没有地基的大厦如何挺立起来呢?抛开物质基础空谈幸福,就好比吃不上馍馍还要空谈要成为百万富翁的理想,显得苍白、空洞而遥不可及。理想要有,幸福也要,但首先要有先生存下来的物质基础。幸福关乎精神,也关乎物质。美国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论里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客观的理论指引,您接下来可以来学习和核对一下。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指的是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保障条件,如食物、水、衣服、健康等;
第二层次的需求是安全需求,指的是使个人免于受到外界的伤害以及免受恐惧和困扰的一切需要,比如稳定的收入、较好的福利待遇、良好的社会治安等;
第三层次的需求是社交需求,指的是满足个人与外界交往的基本需要,并保障其从中获得爱情、友谊以及强烈的归属感;
第四层次的需求是尊重的需求,指的是自我认可的需要以及获得外界肯定和认可的需要,包括名誉、地位、成就、自尊、自信等;
第五个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指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包括理想的实现、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等;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层递进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需求,反映的是人类对物质的需求,人只有在吃穿住用行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正常生活有可靠的保障时,才能追求精神上的幸福。一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人,是没有心情奢望在精神上获得多大的享受的。
幸福生活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如果把物质当成了幸福的全部要义,你所能体验到的幸福就只是低层次的幸福,是绝对感受不到心灵富足所带来的极致快乐的。饱食终日不是幸福,茶前饭后感到惬意才是幸福;拥有金钱不是幸福,懂得善用钱财才能找到更多的人生乐趣;拥有一份高薪工作不是幸福,能通过工作获得愉快的体验、实现人生理想才是幸福。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要想活得更幸福,我们不能太过迷信物质的魔力,而要学会向心灵深处探求快乐的意义。
小编在做情感咨询的个案中,遇到较多在情感方面困惑或者迷茫的朋友们。他们大多表面看来身份光鲜,财富丰盛,家庭和美,是很多普通人标榜和羡慕的对象。
然而,在这背后却是个人情感上无奈与孤独,婚姻上的有名无实,心灵上痛苦与煎熬。
究其原因,面临情感与婚姻,在物质享受低层次享乐与心灵富足极致快乐面前,抉择了前者,把婚姻情感作为利益进行了交换,这种交换的结果您已经在上面看到了。
不知朋友们有没有看过英国作家威廉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其实这本小说很好地阐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观点,以犀利的笔触解构了幸福的要义。故事讲述一个叫思特里克兰德的人,在外人看来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财富丰盛、地位显赫。然而,斯特里克兰德并不满足于“平庸”的生活,他一直有着更高的追求,于是在四十岁那年毅然抛弃了一切,一个人去了巴黎,踏上了寻梦之旅。
思德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自己心中艺术的梦想吃尽了苦头,他一度贫困潦倒,后来又辗转流落到一个荒岛,娶了当地的一个土著姑娘生下了三个孩子。一家人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幸福时光。可好景不长,后来孩子们都死了,他自己也病死了,临终前终于完成了一幅力作,不过他无意保留这幅画作,最后托人销毁了。主人公的结局着实太过凄惨!
我们很多人都有着美好而远大的梦想,甚至从小骨子里就有。但随着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在生活的打磨下,很多人儿时的梦想已经模糊,甚至已经被悄然遗忘。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生活在世俗社会的我们,不能为了追逐“不平庸”而忘记煎饼卷大葱其实更现实;更不能因为具足汽车、洋房、财富而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而忘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没有获得幸福成功而盲目的妄自菲薄,也不能因为当下有了成就而妄自尊大。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不被金钱腐蚀,在依靠金钱生存的同时,不忘抬头仰望星空,这样我们就能在梦想和现实中不断游走,活得既不世俗也不世故,同时又不愤世嫉俗,内心少些挣扎,就能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幸福是需要土壤的,金钱就是可以买来盛土的花盆,可是如果我们的内心是冰冷的,那么无论花费多少金钱,买来多少花盆甚至买来土地,开出的花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幸福之花。所以,我们在关注物质世界的同时,必须学会关注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才能提升幸福的层次。
对于幸福,又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