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接触到的信息,正在一步步改变你、塑造你。
科技进步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堆积效应。所谓信息堆积效应,指的是你在浏览资讯的时候,对于某一类资讯的偏好会被记录下来,并且不断给你推送相关资讯,这就意味着你只能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由个体所接触到的信息决定的。如果你接触到的信息被过滤,那么你的思维和认知就会变得刻板和偏执,甚至造成个体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例如,你对某一意外资讯采取了偏好行为(评论、转发或点赞),那么接下来会有更多与意外相关的资讯,这意味着你可能会患上“习得性无助”。
信息堆积对人的强大塑造力
信息堆积,对人格形成具有强大的塑造力。一个人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与他经历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了解到的事情有密切联系。曾经有一位女孩,因为浏览了太多关于妻子被丈夫伤害的资讯,在认知中产生了一个错误的信念:这一辈子不再嫁人。由此可见,信息对人的塑造力是如此之大。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于个体不能清晰的判断资讯对现实的影响,造成个体夸大了资讯与自己的联系。
将一类事件放在一个足够大的环境中,就会产生小概率事件频发的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范围,也就是一个行政区那么大。一个小概率事件,放在一个行政区发生的概率可能几乎微乎其微。但是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那么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就不算小了。因此个体产生错觉,将这种几乎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夸大为必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是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忽略了空间因素而产生的错觉。
因为忽略空间因素而产生的错觉,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如果小概率事件发生在自己身边,人们也会产生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错觉。由于小概率事件就在自己身边发生了,人们就会产生一种过度联系的错觉。有时候,哪怕意外距离你只有5米,这也意味着意外降临到你头上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只不过因为信息堆积效应,导致个体产生了错觉。让个体产生了不必要的担心和偏见。
人格形成与滚雪球效应相似
最初,人们对于他人的态度是相对客观的。后来,人们经历了一些事情,对于某些人产生了好感,对于某些人产生了反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对某类人的好感和对某类人的反感越来越明显,直到个体形成了刻板印象。当你认为某些人面目可憎的时候,你会调动一切力量,来搜集相关信息,证明对方的确面目可憎。然后再通过你得到的证明,进一步加深原先的刻板认知,认为某一类人面目可憎。
信息堆积就像是滚雪球,让人的认知越来越刻板,让人的思维越来越偏向于某一方向。想要毁掉一个人,就给他分享一堆负能量资讯,这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就会出现问题,进而失去奋斗的动力,越来越颓废。这就是为什么主旋律,一定要宣传正能量的原因。正能量信息的堆积,会给人力量,给人奋斗的勇气;相反负能量信息的堆积,只会让人越来越颓废。
如何避免信息堆积效应,对自我产生影响?
浏览信息就好比吃饭,千万不要挑食。吃饭挑食,会导致营养不均衡;浏览资讯“挑食”,会造成认知出现偏见。也就是说,在你浏览资讯的时候,不要偏向于浏览某一类资讯,而是尽可能全面的浏览各类资讯。不要仅凭自己的喜好,去浏览某一类资讯;也不要仅凭自己的认知,去浏览跟自己观点一致的资讯。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而言,只有足够全面的信息,才能够形成足够客观的世界观。
人的成长具有一种开放性,如果只是单纯浏览某一类资讯,那么无异于将这种开放性关闭了。尽管人不会成为全能的人,但是仍然需要从全面的信息中,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信息。如果一个人的天赋和才能,都将其指向成为一名老师,但是在他接触到的信息中,没有任何与老师相关的信息,那么他的才能就会被埋没,或者至少要推迟多年才会被发现。
总而言之,信息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信息堆积效应。只有让自己避免信息堆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担忧和认知上的偏见。
作者:九霄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