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学中,存在一种尖端效应现象。所谓尖端效应,是指在同一带电导体上,与平滑部位相比,其尖端部位面电荷密度较大,尖端附近的电场强度较强,且容易由尖端向周围空气或邻近的接地体放电的现象。在带电导体尖端的强电场作用下,其附近空气中残存的离子发生激烈运动,并与空气分子猛烈碰撞,使空气分子电离,产生大量正、负离子,这些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又与其它空气分子碰撞并使其电离,如此循环,这样就形成了尖端放电。
尖端效应在工程中的应用,最典型的就是建筑物的避雷系统,通过避雷针的尖端放电,能够有效避免雷电对建筑物的冲击破坏。电焊作业也是尖端效应的典型应用,电压较低时电焊条本体发红,而端部无电弧产生,当升髙电压后电焊条本体变暗,而端部产生电弧,熔化焊接对象和电焊条本体,实现焊接。
在铁合金电炉冶炼生产过程中,电极若氧化变尖之后,由于尖端效应,端部电场强度过大,电弧拉长,将影响电极有效下插,从而影响正常生产。
尖端效应还会影响到电极的焙烧。当电压很低时,电极的尖端效应较弱,输入的电能主要作用于电极的焙烧,电极焙烧速度较快,典型的如死相焙烧。当电压逐步升高,电极的尖端效应将逐渐增强,分配于电极焙烧的能量比例将逐渐减少。铁合金品种不同,常用电压则不同,需要调整电极糊质量使其焙烧速度与消耗速度相匹配。
当选用电压特别高时,由于变压器功率额定,则电流较小,相应电极电流密度也较小,再加上高电压的尖端效应,输入电能分配于电极焙烧的比例则很小。这时,要保证电极的焙烧,一是要调整电极糊质量,如降低其软化温度等,以加快烧结速度;二是要采取留渣、留铁操作方式,依靠大量的传导热焙烧电极;三是让还原反应产物C0在逸出料面时燃烧产生热量,以焙烧电极;四是增厚电极壳,使电极在焙烧速度较慢时能够承受输入的电压和电流,并使电极具有足够的强度,不至于漏糊和软断。
例如,镍铁生产冶炼选用的电压越来越高,己成为一种趋势。一般矿热炉设计电极电流密度约5.5-6A/cm,电极壳厚度为2.5-3.0mm,而国内30000kVA以上电炉镍铁生产,正常运行电压在550V以上,电极电流密度约3A/cm,其电极壳选用厚度为4mm,并采取大量留渣留铁和炉内负压使C0燃烧的操作,加快电极焙烧,多年生产时间证明,电极焙烧速度能够满足生产。若仅从电极电流密度来看,已不能解释其电极的焙烧速度了。
再如,某厂两台12500kVA矿热炉,电极直径为lm,原设计二次电压133-160V、电流约46000A(电极电流密度约6A/cm),冶炼硅锰合金和硅铁时,电极焙烧速度能够满足生产。后在电炉电极等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将变压器改为了16500kVA。改后仍然生产硅锰合金,电压运行在170-180V、电流达到60000-70000A(电极电流密度达到约8A/cm)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电极焙烧的措施,电极仍然欠烧。后来电流达到70000-80000A(电极电流密度达到约10A/cm),而且在炉膛温度逐渐正常后,电极焙烧速度与消耗基本匹配,但仍然没有过烧现象。这显然与运行电压升高后尖端效应增强有关。
电气制度的选择和尖端效应,还影响矿热炉炉内的热分配,影响熔体的过热度。冶炼铁合金的品种不同,其炉料的比电阻就不同,需要选择相适应的电气参数,即选择适当的入炉有效功率、入炉的有效相电压和电极电流。适当的电气参数,可以使电极下插深度适当,且热量在熔体和化料两个方面的分配比例适度。一般来讲,当选择电压偏低,且过度超电流运行时,短时间内表现为电极下插过深,熔体温度过高,而化料速度较慢;当选择电压过高,而电流不足时,则表现为电极下插太浅,而熔体温度偏低,料面热损失增大。
但是,对于某一个铁合金品种的冶炼,在保证电极适当的下插深度埋弧操作的条件下,适当提高运行电压、提高操作电阻的运行值,将有利于改善炉况,改进生产指标。因为在电极下插深度不变的情况下,当电压运行值和操作电阻运行值提高之后,由于尖端效应增强,输入的电能大量在电极端部放热,将有利于增加熔体的过热度,从而使熔池扩大,又由于扩大熔池后大面积过热熔体的存在,进而使化料区域面积增大,表现为化料速度加快,在料层透气性较好时,出现大面积沉料现象。因此,铁合金冶炼生产中,矿石、焦炭、熔剂的品种及粒度的合理组合搭配,提髙炉料的比电阻,改善炉料的透气性,从而既保证电极能够适当下插,又可提高二次电压和操作电阻运行值,以改进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是铁合金冶炼工作永恒的课题之一。
举报/反馈

鸿夏凯荣

107获赞 78粉丝
铁合金矿热电炉的相关技术工艺分享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