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美好教育样态”: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部亦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列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康巴什区以“美好教育”为核心理念,探索出一条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协同育人新路径。

日前,一则重磅好消息从首都北京传来——康巴什区“美好教育样态”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康巴什区的创新实践,本质上是对国家政策的精准回应。教育部提出“教联体”建设目标,旨在打破教育孤岛,形成育人合力。康巴什区以“美好学校、美好家庭、美好社区”三维协同为框架,构建起“环境浸润、人文涵养、课程联动、机制保障”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这一实践的价值在于,它跳出了传统教育改革的“单点突破”模式,转而以系统性思维整合资源,将国家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的“地方样本”,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二)

教育环境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康巴什区深谙此道,以“一校一特色,处处皆育人”为原则,将校园、社区、城市全域打造成开放式育人场域。

在校园层面,“大美校园”通过图书馆、科技馆、心灵驿站等空间的精细化设计,让每一面墙、每一处角落都成为育人载体。例如,“最美课间”评选活动推动学校开发趣味运动区、自然探索园等特色空间,让课间十分钟从“无序嬉闹”变为“有序探索”。

在社区层面,24小时自习室、萌宝驿站、社区体育馆等设施的建设,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边界,使教育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生活”。

令人瞩目的是,康巴什区在整座城区建立了“花园城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立了100多个基地+场馆+学校的研学实践基地,开放7所学校的图书馆、16所学校的运动场馆、在高校建立研学基地,处处都是护学平安的育人场域。

这种空间重构的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环境的浸润。康巴什区以环境之美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空间之变重塑教育的温度与广度。

(三)

课程是教育的灵魂,人文是教育的底色。康巴什区持续联动校内外课程共建,在协同发力中孕育美好。立足青少年发展中心“一宫五址三功能”校外教育阵地,以内联、外联、互联的方式,融合学校课程、社会资源、全国实践基地等,建立校外教育共同体。

其课程创新体现在两大维度:一是“行走的思政课”。围绕红色历史、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等五大主题,联合30余家机构、80余处景区资源,开发160余项研学课程。例如,“红领巾治理荒漠”行动将生态教育从课本延伸到实地,让学生在劳动中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是“人文评价改革”。通过评选“最美康老师”“校园之星”等活动,构建以激励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更具突破性的是《教师美好形象“康十条”》等文件的出台,将师德规范从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准则,重塑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康巴什区将育人责任从学校延伸到家庭。182名导师深入社区开设“薪火讲堂”,通过“区级理念疏通、校级策略分享、班级实践研究”的三级课程,帮助家长从“焦虑旁观者”转变为“科学教育者”。这种课程与人文的双向赋能,让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校社共奏的“交响乐”。

(四)

教育改革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制度的刚性保障与资源的柔性整合。康巴什区通过“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机制设计,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方面,成立由教育、妇联、团委等多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政策、资金、资源的统筹调配。例如,“青苗学社”项目整合青年志愿者与社区资源,为双职工家庭提供暑期托管服务,既缓解了社会痛点,又拓展了实践育人的外延。另一方面,通过“美好家庭”评选、“家庭教育导师团”等载体,将家庭纳入教育治理体系,形成“榜样带动、全员参与”的良性循环。

更值得称道的是,康巴什区将教育视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其“花园城市”的定位与“100多个研学基地+场馆”的布局,不仅服务于学生,更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格。这种“以教兴城、以城哺教”的互动模式,为教育共同体的长效发展提供了范式参考。

康巴什区的实践证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绝非某一方的单兵突进,而是家校社协同共生的结果。从环境浸润到课程创新,从人文涵养到机制保障,其经验的核心在于“系统思维”与“人民立场”——既以国家政策为纲,又以学生需求为本;既注重硬件建设,更强调软性赋能。

当前,我国教育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康巴什区的探索为破解家校社协同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共同体的构建,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更需要基层实践的勇气。唯有如此,“美好教育”才能从愿景照进现实,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点亮明灯。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孟瑞林

编辑:赵聆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