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直觉陷阱》:30种关键心理效应,让我们摆脱认知偏误!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人的认知偏误,都在影响我们对外界人事物的判断,一旦判断失准,可能就会对生活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到心理健康。

《直觉陷阱》

高登第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直觉陷阱》一书的30个章节当中所提出的各种效应与现象,几乎都是现代人常常会犯的认知偏误。认知偏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不知道自己具有认知偏误。


过度乐观会使我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抱持着高于常理的信心,因此做出不合理性的判断。学术界已有研究指出,人们在正面情绪的状态下,很有可能会低估风险,并导致不理性的决定。


完美主义被认为是多种精神疾病的原因,例如饮食失调、强迫症、焦虑和自杀;然而,其他社会心理学研究人员却主张,完美主义未必一无是处,但可能同时具有负面和正面的影响,这取决于完美主义者如何解释他们的目标表现。



人生本来就是由许多选择题组合而成。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中,许多人都试图追求“最佳解”,而非“相对较佳解”。为了追求心目中的"最佳解”,许多人都陷入了“拿起又放下”的无尽循环。


在生活当中,要懂得在超过本身心理负荷的情况下从事情绪修复,并藉由透过情绪修复的手段,使得自己能够避免情绪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们应该要做的不是跳脱舒适圈,而是扩大舒透圈。重点不在于如何选择你的人生方向,而是在于如何面对自己的选择。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试着让自己成为思想的主人,让自己的心理素质交得更为强大!


推荐阅读

《直觉陷阱》

高登第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看就懂的心理学,让你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本书运用心理学的破窗效应、ikea效应、灰姑娘效应、巴纳姆效应、心理账户、禀赋效应、阿伦森效应、乐观偏差效应、布里丹毛驴效应、同温层效应等30种心理学效应——检视个人的认知偏误,改变自我!




作者简介



高登第,博士,现任中国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客座教授,左脑悠游于心理学相关研究,右脑纵情于西洋古典音乐欣赏。专长为社会心理学与消费心理学,曾出版多部古典音乐与管理学经典译著,学术著作则发表于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以及psychological reports等多本国际性心理学期刊。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chapter01 参考点效应

chapter02 “有为者亦若是”效应

chapter03 破窗效应

chapter04 沉没成本谬误

chapter05 “截止期限”效应

chapter06 心理距离

chapter07 自我实现预言

chapter08 现状偏误

chapter09 ikea效应

chapter10 推敲可能性模式

chapter11 适应性效应

chapter12 巴纳姆效应

chapter13 框架效应

chapter14 灰姑娘效应

chapter15 比例偏误

chapter16 “少反而好”效应

chapter17 费雪宾模式

chapter18 禀赋效应

chapter19 心理账户

chapter20 妥协效应

chapter21 负面偏误

chapter22 阿伦森效应

chapter23 过程导向vs结果导向思维

chapter24 乐观偏差效应

chapter25 情绪效应

chapter26 演员—观众偏误

chapter27 自利偏误

chapter28 布里丹毛驴效应

chapter29 讯息多面性效应

chapter30 同温层效应




参考点效应

the effect of reference points


参考点效应(effect of reference points)又称为定锚效应(anchoring effect)。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以及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艾默士·特弗斯基(amos tversky)率先应用参考点 (referencepoints)的 观 点 来 解 释 “展 望 理 论” (prospect theory)。人类在进行决策时,倾向于过度依赖内部或外部的现有资讯(亦即“定锚点”)作为比较的基础,即使此一资讯与该决策无直接相关性。在进行第一项决策时,人们倾向于利用此“定锚点”作为评估的标准,据以作出决定。在后续的决策中,再以第一个决策作为评估的准则并予以逐步修正。此种“定锚点”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一开始便与所需制定的决策失焦,将可能影响到后续决策的品质。


“参考点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判断时,会使用过去曾经有过的经验值或外在线索(cue)作为判断的标准。“参考点效应”又区分为“内部参考点效应”与“外部参考点效应”,过去的自身经验值在心理上产生参考点比较标准是属于“内部参考点”(internal reference point),而对于把从外在环境中所获得的刺激信息当作比较标准的则是“外部参考点”(external reference point)。



心理学的观点指出,无论是“内部参考点”还是“外部参考点”,“参考点效应”经常是歧视、盲目崇拜与价值误判 (value misjudgment)的罪魁祸首。


用一般通俗的话来说,参考点就是人们评估某件事做得好不好的评断标准。在心理学上也有个类似的理论,称为“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里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于1954年所提出的看法。“社会比较理论”主要是阐述由于缺乏客观的比较标准,人们只好通过和外在的他人做比较,以进行自我评价。参考点则可用于说明上述的评断标准是如何形成的。


基本上,社会比较可以分成“和自己比较”与“和他人比较”两种。“和自己比较”是指自己最近发生的事件和上一次自己发生类似事件的比较,而“和他人比较”是指自己最近发生的事件和他人在同一事件上的比较,而人们通常会犯的毛病便是“和他人比较”,以下便举例说明:


我有个朋友三不五时向我抱怨别人的小孩为什么可以念名校?为什么可以出国留学?为什么成绩又好又孝顺?为什么我的小孩就这么差劲?我只回他一句:你自己当年成绩好吗?又乖又孝顺吗?他顿时语塞!在论及参考点的时候,我们最常看到的便是上述的“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主要内容之一谈的便是自己与他人作比较,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要作比较呢?



再来看一个例子:你也许在马路上常常看到校外培训机构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着:“祝贺本班学生林某某在校段考中数学100分、 张某某全校成绩排名第一名……”我常常在想一件事,现在大学这么多,几乎每个人都有大学可以念,为什么升学压力并没有降低?有一次我问一个家有高中小孩的朋友,对话内容大约如下:


我:“你家小孩呢?”

他:“去学习数学了,不然怕他‘指考’(中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成绩不好。”

我:“现在很多大学都招不满学生,甚至有些公办大学没那么热门的科系也是如此,你为何要担心你小孩成绩不好而没有大学可念?”

他:“你不知道啦!我不是担心小孩没有大学可念,考上大学当然没有问题,而是担心考不上重点大学。”


我一听就觉得这是家长的问题,因为现在几乎所有学生都有大学可以念,家长便变得想要自己的子女拼重点大学,那么等以后所有私立大学都不存在,而所有大学全部都是重点大学之时, 那是不是大家只要自己的小孩念清华、交大等重点大学呢?



我在大学教书的资历已超过20年,虽然我对目前的教育制度不敢苟同,但我的理智告诉我,目前畸形的升学压力并非全然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而是许多家长在传统的升学观念下已经被参考点制约了!也就是说,身为家长者常常会和自己周遭亲朋好友作比较, 谁家的小孩考上更好的大学……


诚然出路好的科系固然可以确保未来职场生涯较为顺畅,但私立大学毕业的学生就注定未来一辈子抬不起头吗?我自己眼见的例子未必如此!在自己有兴趣的专业上努力发光发热,未来成就未必逊于那些只会死念书的书呆子。


由于工作环境之故,我认识不少学生时代一路是学霸的人物,这些人当年从重点高中一路过关斩将考上名校,然后再考取其他名校的硕士博士,求学之路一路顺遂,最后返乡任教。这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top dog”(天之骄子)的人士固然在学术上的表现有目共睹,然而部分人士在学术以外上的表现却乏善可陈(例如社交应对能力、人情世故,甚至生活自理能力等),甚至比不上一般人!


我常常在想,人之所以生而为人,除了在工作领域上需保有一定程度之专业性之外,是否也应均衡发展,才不枉来世上一遭?


在“社会比较理论”当中,和他人比较又可以分为“向上社会比较”(upwardsocialcomparison)与“向下社会比较”(downward socialcomparison)。“向上社会比较”指的就是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或团体)作比较;而“向下社会比较”指的是与不如自己的人(或团体)作比较。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指出,如果是以个人为比较标的时,采取“向下社会比较”,会让你自己感觉比较快乐,因为不会产生自尊受损的情况;但是如果以团体为比较标的的时候,采取“向上社会比较”会让整个团体更加进步。



我常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通常新娘(新郎)在找伴娘(伴郎)的时候,不会找比自己颜值高的友人来当伴娘(伴郎),以免在婚 礼中抢了自己的风采。而在职场中,许多企业会把性质接近的部门(例如房屋中介)划分为许多小组,然后分组竞赛,定期公布评比结果,此举就是在刺激所有员工以期能够产生“向上社会比较” (也就是口语中的“见贤思齐”)的心理,为公司创造更好的业绩。


身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人,要想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唯有避开参考点与个人的向上社会比较,才会让自己与子女更加快乐!请记住,成绩单上的分数只是一个数字,就如同成人世界中你我的银行存折上之数目,就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它永远不可能也无法代表一个人的未来成就与生活幸福度!


本文节选自《直觉陷阱》chapter01 参考点效应



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葛 斐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