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妇联 以下文章来源于龙华她声音 ,作者龙华姐妹花
龙华她声音.
深圳市龙华区妇联官方公众号:龙华温度,奋斗骊歌;女性主张,生活话题。这里有引领、有服务、有关爱。温暖从听见彼此开始。
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2%。
他们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红利,也受到了科技附带的不良影响。暴力、低俗等不良信息通过网络飞速传播,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那么,当孩子遭遇网络暴力时,家长们该如何保护孩子?今天深姐姐通过一个案例来为大家解析。
以案
说法
- 案例①-
为了让孩子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父母给小鱼买了一台智能手机。
很快,智能手机成为了小鱼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小鱼每时每刻都沉浸在网络世界的欢愉中。
某天,小鱼在网上浏览到自己的同学在网络发布诋毁自己的不实言论,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不良影响,小鱼一时受不了此等打击,竟动了轻生的想法。
向上滑动阅览相关法律知识
网络暴力,一直是网络世界的“头号杀手”之一,施暴者通常仗着网络的匿名性躲在暗处发布不实言论,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加上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容易承受不住网络暴力的腐蚀而产生过激的反应。
根据国务院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设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提供便利未成年人设置屏蔽陌生用户、本人发布信息可见范围、禁止转载或者评论本人发布信息、禁止向本人发送信息等网络欺凌信息防护选项。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信息特征库,优化相关算法模型,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网络欺凌信息的识别监测。
那么
当行为人实施了网络暴力
需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呢?
向上滑动阅览相关法律知识
一、民事责任
对于行为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规定,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若存在捏造、歪曲事实,或者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等情节,行为人就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七条规定,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也就是说,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及时下架网络欺凌信息、阻止信息扩散,他们也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所以父母及监护人不要忘记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降低网络欺凌扩散速度与波及范围。
二、行政责任
行为人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如果行为人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或是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或者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等行为,行为人可能会面临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例如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贬损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未达到严重程度,构成诽谤行为;在网络上揭露隐私、毒舌谩骂、侮辱未成年人,情节未达到严重程度,构成侮辱行为。行为人将面临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三、刑事责任
行为人可能会涉嫌刑事犯罪,将可能构成诽谤罪或侮辱罪。
若网络欺凌者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并造成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等后果,将涉嫌诽谤罪。
若在网络上贬损他人实体人格的名誉,可能被不特定多数人知晓,并且存在手段恶劣或后果严重等严重情节,则该行为可能涉嫌侮辱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重点就网络素养促进
网络信息内容规范
个人信息网络保护
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作出规定
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
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如果您有维护权益、心理调适的需求
或遇到婚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困扰
请拨打12338热线
妇联“娘家人”的关爱会一直温暖在线
为您排忧解难
让我们携手保护“祖国的花朵”!
原标题:《以案说法 | 在网络世界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按键伤人”将承担哪些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