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

概念形成是发现学习的一种形式。[311统考2023年研]

答:该观点正确,理由如下:

(1)概念形成指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

(2)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可以是教师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中获得,也可以是发现学习中获得。学生完全可以在发现学习的探究过程里,去寻找正例和反例,找出概念的异同。在此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而是积极地、主动地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检验来发现这一概念。

(3)当然,发现学习除了探究概念,还可以探究定理、规律、原理、知识结构等。因此,题干说法正确,概念形成属于一种发现学习。

人们不可能在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有所创造。[311统考2022年研]

答: 该观点正确, 理由如下:

(1) 创造性, 又称创造力, 它不是单一的能力, 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2)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包含个体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①个体因素包含个体的智力、个体的知识、个体的动机和个性; ②环境因素包含父母管教方式、家庭氛围、学校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导向等都会对创造性产生影响。

(3) 知识技能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新颖、独特的产品和观念的产生, 从内容上说均受制于人的知识与经验, 知识是创造的原料, 创造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如果没有对前人知识经验的继承, 个体知识经验不广不深, 创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 如果人们在某一领域一无所知, 也就是没有相应的知识经验, 也就无从谈起创造。题干是正确的。

观察学习是一种复制式的模仿学习。[311统考2020年研]

答: 该观点错误, 理由如下:

(1)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 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班杜拉认为, 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 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2) 动作再现是指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 这个过程中动机决定了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象。在动机中, 班杜拉特别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因此, 观察学习不是简单地复制学习, 个体的学习受动机的影响, 尤其也强调了个体的认知因素影响。

加涅所说的“智慧技能”就是当下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程序性知识”。[311统考2019年研]

答: 该观点错误, 理由如下:

(1) 加涅的智慧技能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在心智技能中, 根据适用的范围不同, 又可以将它分为专门心智技能和一般心智技能两种。

(2) 程序性知识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主要用于实践操作。

综上, 程序性知识与智慧技能分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 分别指向同一对象。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两者的属性特征范围都不同。

精细加工策略即记忆术。[311统考2017年研]

答: 该观点错误, 理由如下:

(1) 精细加工策略, 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亦即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主要包括:a . 记忆术; b .灵活处理信息。

(2) 记忆术是一种有用的精细加工技术,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是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 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 ①位置记忆法。②首字联词法。③谐音联想法。④琴栓-单词法。⑤关键词法。⑥视觉想象。

据此可知, 记忆术从属于精细加工策略,是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 所以题干表述错误。

认知风格就是认知策略。[311统考2015年研]

答: 该观点错误, 理由如下:

认知风格和认知策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模式, 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认知策略是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 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简答题:

简述德韦克的内隐能力观及其对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312统考2023年研]

答:

(1) 德韦克的内隐能力观

德韦克认为, 人们对能力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 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 能力是可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 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认为, 能力是固定的, 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

(2) 对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

两种人的成就目标存在差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 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 而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 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简述程序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关系。[311统考2022年研]

答: 教育心理学界对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争论已久, 分歧较大。

(1) 两者的定义

①程序性知识, 又称作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 是指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 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主要用于实践操作。

②操作技能, 又称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如书写、体操、骑自行车等技能。

(2) 联系

在认知心理学中, 广义的知识包含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包含了技能与策略, 技能又包含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 因此操作技能是程序性知识的一种,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 区别

①我国心理学家普遍认为, 程序性知识不同于技能, 程序性知识属于认知经验, 而技能属于活动经验, 两者属于不同层面的经验。

②从形式来看, 操作技能往往通过外部动作来体现, 而程序性知识是内含于动作中的。

简述斯金纳与班杜拉强化观的区别? [312统考2021年研]

答: 斯金纳与班杜拉强化观的区别体现在:

(1) 强化的范畴不同: 班杜拉区分了3种强化,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斯金纳关于强化的概念, 属于直接强化的范畴。

(2) 强化的作用不同: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 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班杜拉则认为直接强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 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 替代强化往往能够唤起观察者的情绪反应。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3) 理论的侧重点不同: 班杜拉尤其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这无疑强调了学习的认知性和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总之,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对于强化的解释非常“机械化”, 忽视了内部机制与过程, 而班杜拉强调了认知因素的参与, 解释了强化起作用的原因; 斯金纳强调参与型学习与直接强化, 而班杜拉更加强调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的作用。

简述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联系和区别。[311统考2020年研]

答:

(1) 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论的基本内涵

奥苏贝尔认为, 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①认知内驱力, 个体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 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 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即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③附属内驱力, 即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家长、教师等) 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需要。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 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 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 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 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 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各种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通往自我实现的途径。他又把这七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的需要, 其中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 它们的产生是因为身心的缺失,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 后三种需要属于成长的需要。

(3)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奥苏贝尔作为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 从认知的角度去阐述了其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是建立在认知过程基础之上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人本主义动机理论, 更加侧重个体内在潜能的实现, 实现的需要即动机。

②联系: 从马斯洛的理论角度来看, 奥苏贝尔的认知内驱力属于成长性需要, 自我提高和附属内驱力是缺失性需要。无论是认知还是人本的动机理论都强调内部动机的作用。

简述操作性技能学习中练习进程的一般规律。[311统考2018年研]

答: 操作技能, 又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身体的过程, 也是一个心理加工的过程, 只是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 心理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

(1) 操作技能的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①操作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 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②操作模仿。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③操作整合。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 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 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④操作熟练。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2) 操作性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练习规律

练习, 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练习包括重复和反馈, 不是单纯地反复操作或机械重复, 而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通过练习, 可以促进所学技能的进步和完善。

①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 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 称之为高原现象。它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不再上升, 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是, 在高原期之后, 练习曲线又会上升,即表示练习成绩又可以有所进步。

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在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中, 可以看到练习成绩时而提高, 时而下降, 时而停顿的现象, 这就是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 其原因主要有二: a . 由于客观条件有, 变化, 如学习环境、练习工具以及教师指导的改变等。b .学生的主观条件起了变化, 如有无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注意力是否集中、稳定, 有无骄傲自满情绪, 意志努力程度如何。练习成绩的起伏是正常现象, 但如果练习成绩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 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并加强教育和指导, 以便使他们的练习成绩能够尽快地得到提高。

③学生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技能, 或同一个学生学习不同技能时, 其练习进程又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是由于学生个体的练习态度、知识经验、预备训练情况以及练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

最后, 需要指出, 任何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动作和知识层面,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习者对技能本身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积极地接纳的态度就难以产生主动的学习, 另外, 旧的技能的惯性作用往往会阻碍新技能的接受, 就算“被迫”学会了新的技能, 如果在情感和态度上没有接受, 也会少于使用而荒废。

操作技能, 又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身体的过程, 也是一个心理加工的过程, 只是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 心理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

什么是知识的表征? 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312统考2017年研]

答: (1) 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知识的表征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是指表征所具有的实际信息, 形式是表达内容的方式。

(2)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 而且人能够明确地用词汇或者其他符号将其系统表述出来。例如, 中学生可以说出功的计算公式“W=FS”。

(3) 陈述性知识以概念、命题、命题网络、表象或图式进行表征。

①概念, 代表着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 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形式。比如:“书桌”包括四条桌腿以及一个桌面。

②命题, 表示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位, 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组成, 关系限制论题。例如:“小明生病了”, 其中“小明”即论题,“生病了”即关系, 它限制了人们对于“小明”的其他方面的了解。一个命题可以有两个论题, 但只能有一个关系, 一个句子可以有多个命题, 多个命题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即命题网络, 命题和命题网络都是表征的主要形式。

③表象, 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比如: 有人告诉你, 客厅的桌子上有杯水, 这时你的脑中就会有一张桌子, 上面有杯水的画面呈现出来。

④图式, 是组织的知识结构。图式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 它包括了与某一主题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 构成了感知、理解外部信息的框架结构。图式表征了特殊事物的共同点, 这种共同点既可以是抽象命题水平的, 也可以是知觉性质的。例如, 在“鸟”这一图式中, 既包含了鸟的象征意义, 也包含了鸟的翅膀、羽毛等形体特征。

简述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311统考2016年研]

答: 德鲁克将成就目标理论引入动机理论, 提出了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

(1) 主要观点

①成就目标的分类

a . 掌握目标, 是任务卷入的, 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

b . 表现目标, 是自我卷入的, 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 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多数研究发现, 掌握目标比表现目标更能促进成就动机、信念与技能的发展。

②持有不同目标的学生的观点

a . 追求掌握目标的个体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可以发展的, 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

b . 追求表现目标的个体则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 因而力求搜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 避免消极评价。

③持有不同目标的学生的特点

a . 具有掌握目标的学生喜欢选择较难的课程, 迎接挑战; 表现出更主动的认知参与, 倾向于通过选择挑战性任务、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遇到困难时, 更倾向于继续努力。

b . 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更关注能否取得好分数, 因而会选择简单的课程, 避免挑战。该类学生, 如果获得积极的反馈, 那么能坚持完成任务, 但避免选择挑战性任务, 以免错误公开化; 如果获得了消极的反馈, 往往选择简单任务; 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丧失信心, 没有坚持性, 并有消极的情感表现。

(2) 教育意义

学生经过几年学习后, 经常出现的状况是绝大多数学生会从掌握目标转向表现目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学生意识到学习活动的目标是学习而不是分数,应该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与实际意义, 淡化分数、名次或其他诱因奖励。

什么是概念转变? 根据波斯纳(G. J. Posner) 观点, 影响概念转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12统考2015年研]

答: (1) 概念转变的含义

概念转变指个体原有的概念由于受到与其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概念转变是知识学习的重要方面。

(2) 影响概念转变的基本条件

①引发学习者对原有概念的不满。只有当学生发现自己相信的概念已经不起作用时, 他们才会愿意去改变这种概念。

②使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需懂得新概念的真正含义, 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 他需要对新概念形成整体的理解和深层的表征。

③显示新概念的合理性。学习者感到新概念看起来是合理的, 这意味着新概念与个体所接受的其他概念、信念是相互一致的, 不存在什么冲突, 它们可以一起被重新整合。

④使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有效性。有效性意味着个体把新概念看作解释某种问题的更好的途径。

举报/反馈

曹小值题库

648获赞 948粉丝
更新十年,汇集数千位学长学姐的真题笔记。
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