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天天发自拍的人,用美颜把自己美得连爹妈都不认识的人,天天在朋友圈推送自我信息的人,比如,早餐吃了什么,发一张照片,配上说明文字:今日早餐,一只煎蛋,一杯牛奶,一碟蔬菜沙拉……

凡此种种,都是属于典型的“自恋”行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愉悦了自己,恶心了别人!”

一,自恋者的9大特征

英文的自恋(narcissism),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的意思。

自恋情结,也叫水仙花情结,纳西索斯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索斯平生不喜欢任何人,有一天,他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不可救药得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相思成疾,最终投水而死,变成了一朵寂寞的水仙花。

自恋,通常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性格特点,叫做自恋型人格。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写过一本给成年人看的童话《小王子》,孩子看了觉得好笑,其实没看懂,只有成年人才理解他在说什么。

小王子独自住在一颗星球上,他的星际旅行到达的第二颗行星上,住着一个狂妄自负的人。

"哈!哈!一个崇拜者来拜访啦!"这个酷爱虚荣者远远望见小王子,便高声嚷道。

要知道,在那些虚荣心强烈的自负者眼里,其他人都是仰慕者。

"您好,"小王子上前打招呼,"您这顶帽子可真好玩。"

"这是用来回礼的,"自负者回答说,"有人向我欢呼的时候,我就挥挥帽子还礼。只可惜,还没有一个人从这里经过。"

"是吗?"小王子说道,他一时还没有弄明白。

"你两只手掌相互拍击。"自负者提议说道。

小王子照办了,开始鼓掌。

自负者挥动帽子,谦虚地答礼。

"这可比拜访那位国王开心多了。"小王子心中暗道。于是,他又开始鼓起掌来,而那位酷爱虚荣者又是摘帽还礼。

这样玩闹了五分钟之后,小王子开始厌腻了这种单调的游戏。

"要怎么样,才能让这顶帽子掉下去呢?"小王子问道。

这个自负者哪里听得见。

凡是酷爱虚荣者,除了赞美之声,从来什么也听不见。

“你真的非常崇拜我吗?”他问小王子。

"崇拜是什么意思呀?"

"崇拜,就意味承认我是这个星球上最英俊、服装最华丽、最富有、最聪明的人。"

"可是,你这星球上,只有你一个人啊!"

"劳驾,照顾一下,你还是崇拜崇拜我吧!"

"我崇拜你,"小王子说着,耸了耸肩膀,"这算什么,能让你这么看重呢?"

说罢,小王子便走掉了。

这颗星球的主人,就是一个具有典型“自恋性人格”的人。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列出了自恋者的9个特征。

1.自负浮夸

老子天下第一,我就是救世主,如果不是我,你们都会流落街头!

比如,很多成功学大师都是自恋狂,他们全都号称“亚洲第一”,“全球第一”或者“宇宙第一”,都觉得自己是上天派来拯救众生的。

2.痴迷于幻想

痴迷于成功、权力、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认为自己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

比如,我们公司一个长相平平的女员工就天天给同事讲,罗志祥坐专机飞过来堵在她的家门口,三天三夜不离开,手捧99朵玫瑰:“求求你嫁给我吧!”说得比真事还真。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

自视甚高,觉得自己了不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对生活琐事不屑一顾,只想给国家领导人谈谈治国方略。

4.需要过度的赞美

别人的崇拜是自己活下去的动力,对于别人的赞美和奉承有着上不封顶的承受力。

比如,我身边很多老师最爱听的一句话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总认为自己一堂课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5.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认为所有好事理所当然属于自己,自己应该得到最好的座位,最好的分数,最好的房间……不管走到哪里,自己都应该是中心人物。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过一项研究,让6个人围坐在一张圆桌旁,稍后问他们各自坐在什么位置?

结果发现:越是自恋的人,越有可能“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位子说成主位。

6.人际剥削行为

人际交往的目的就是利用他人,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每个人都是自己前进的阶梯。

7.缺乏同理心

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谁都不值得关心,只陶醉于自我感觉,不理解他人的感受。

8.嫉妒

嫉妒别人,或者相信别人嫉妒自己:“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像我一样优秀”。

9.傲慢自大,目中无人

认为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完全有权利拿走别人应得的东西。

所有这些令人厌恶的低素质行为,在自恋者看来是理所当然,丝毫意识不到自己不受喜欢。

二,自恋的管理者是“有毒的管理者”?

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INSEAD )领导力发展和组织变革领域的杰出教授, INSEAD 全球领导力中心的创始人。

他在《有毒的管理者:高管教练的挑战》一书中指出,在高层管理者中,最常见的领导风格就是自恋。

弗里斯对自恋的管理者行为表现做了具体描述,我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自恋的管理者执着于权力、地位、声名、金钱、优势和荣耀。

他们受到自我宏大幻想的驱使,自私冷漠、过度需要关注、占有意识强烈,不惜一切代价地追逐权力和声名。

第二,自恋的管理者举手投足时魅力四射(这就是他们上位的方式),其实不过是伪魅力而已,它们只服务于自恋者自我扩张的目的。自恋者将自己视为最特别的人,并认为规则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他们无须遵守。他们把所接触的人,都看作自己通向成功的卒子。

第三,自恋的管理者占有意识极强,一旦他们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很容易爆发怒火。他们的自尊心相当脆弱,这就有意无意地造成了形式多样的权力施压。自恋者容易把任何形式的意见相左,都当作对他的人身攻击。如果不接受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很有可能遭受怒火的轰炸。

自恋的管理者和同事及下属间的关系是扭曲的。

员工和自恋型老板相处,很快就能意识到,他们必须赞美和讨好老板。自恋的领导者喜欢这种赞美。这是一种配套的情感需求;一旦缺少赞美,他们就会浑身不自在。

这种互动模式带来一种风险,那就是形成一个互相吹捧的社会系统,在其间每个人都只听到和看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样的组织文化,毫无例外都是个人崇拜文化!老板就是员工的精神偶像,老板在员工心中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公司对员工的评价,首要标准就是忠诚!

权威之侧无坦率。自恋的领导者周遭总是环绕着唯唯诺诺的人。

这一点特别像王小波的《花剌子模信使问题》里的国王——如果马屁拍得好,升官加薪树标兵;谁要跟老板过不去,直接送去喂老虎!

三,适度的自恋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恋,就像人人都会说谎。

心理学家伊芙琳·德比的研究发现,每个人一天要说2.2个谎,小孩儿和老人比较诚实,青壮年最爱说谎。(此项研究获得2016年搞笑诺贝尔奖)

但是,自恋者每天要说22个谎,220个谎,撒谎是自恋者的“标配”:因为他们需要用编造的事实来获得关注,得到别人的赞扬。

自恋者在表达一件事情时,总会用撒谎的方式将事实夸张到对自己有利,甚至矢口否认真正的事实。

一句谎话都没有的人,似乎不是诚实,更像是傻子;同样,生活中一点都不自恋的人,不是虚怀若谷,而是抑郁症。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里,讲到宾夕法尼亚大学阿洛伊和艾布拉姆森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实验发现,抑郁的人能准确评价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不抑郁的人则具有典型的自我高估倾向,其自我评价远远高出别人对他们的评价。

抑郁的人不论好事情还是坏事情,都记得比较清楚;不抑郁的人记得美好事实比实际发生的更多,同时他们忘记了不好的事情。

抑郁的人对待成功和失败很公平;不抑郁的人将成功归为自己的功劳,如果失败了,他们会认为是其他人造成的。

总之,抑郁的人能正确看待现实世界,而不抑郁的人会歪曲现实世界来迎合自己。

由此可见,正常人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恋,完全不自恋的人很可能是抑郁症。

适度的自恋,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

如果把自恋程度最弱和最强这两个极端区域的人拿来做对比的话,毫无疑问,极端自恋的人生活得更好。

其实,自恋、自信和自负之间,并非黑白分明,而是从白色到黑色逐渐过度的不间断连续体,我们根本找不到中间明确的分界线。

事实上,人们都需要一点自恋来保持正常工作和生活。

健康的自恋是我们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让我们在无常世事中得以自我保全。

适度自恋是自信、魄力、表现力和执行力的基石。

四,全民自恋的时代?

美国心理学家简·腾格和基斯·坎贝尔在《自恋时代》一书中,分析了当今社会自恋文化形成的三大主要原因。

第一,社交媒体的诱惑

社交媒体就是为自恋者量身设计的:自恋的人想在社交媒体上推销自己,社交媒体也非常鼓励人们自恋,于是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当今社会是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就是不折不扣的全民自恋时代。

第二,明星文化的泛滥

明星将自己的自恋人格转化为影视和音乐作品,传达给了青年一代。

美国肯塔西大学有一项研究,将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歌曲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从1980年到2007年,歌词中出现“我们”的频率不断下降,出现“我”的频率却不断上升。这说明,流行歌曲中强调自恋的元素逐渐增加,强调集体的元素却在逐渐减少。

相关研究显示,在所有类型的演员中,电视真人秀演员是自恋程度最高的,而且女性真人秀演员的自恋程度明显高于男性演员。因为女性演员更需要通过容貌、身材来展现自我。

在以表演为职业的人中,音乐家是自恋程度最低的。

第三,教育理念的错位

心理学领域的“自尊运动”与“赏识教育”的兴起,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正向反馈过度,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

美国大数据科学家大卫·格维茨发现,当人们在谷歌上搜索“我的儿子是不是”的时候,后面自动补齐的词语,第一个就是“天才”。

父母给孩子的反馈往往不是客观真实的,而是明显偏向积极和肯定,渐渐的,孩子就会产生幻觉,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在教育孩子方面,作者给了三个建议:

1.在孩子觉得自己了不起的时候,尤其觉得自己是宇宙中心的时候,家长要学会拒绝他的要求;

2.在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失去信心的时候,家长要鼓励他坚强面对;

3.在孩子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高、忘乎所以的时候,家长要帮助他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估。

也就是说,对孩子不能一味地赏识和鼓励,也不能一味的批评和否定,该表扬时表扬,该批评时批评,既不能“捧杀”,也不能“棒杀”,要用正常的态度理性对待孩子。

妈呀,关于子女教育,敢情绕了大半圈,最终又回到了原点。

举报/反馈

翟新兵聊管理

4045获赞 1066粉丝
管理学者,专注组织培训。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