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你真的懂吗?

“情绪”,你真的懂吗?

“情绪”这个词大家非常熟悉,比如最近处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 常听到有人说“我感觉情绪很糟糕”又或者说“近来情绪很不稳定”。有时也会用类似的词语来描述情绪比如“心情”、“情感”、“感觉”等。但经常也有人会说“我不舒服”,诸如头痛、肚子痛、食欲下降等各种的躯体不适,但又检查不出有什么躯体疾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什么是情绪呢?

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情绪构成的三要素

1

主观体验——“我心里的痛你不懂!”

情绪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别人很难真正体会。情绪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与人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的满足会引起肯定的情绪;需要的不满足则会产生否定的情绪。是由人的观念、信仰、世界观所决定的。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同一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人的情绪极其复杂。在同一事物作用下,有时甚至会同时拥有相反的或相对立的情绪体验。例如世界名著《悲惨世界》当中描写警察沙威见到冉阿让的矛盾心理“既像狼抓到了猎物,又像狗找到了主人”。

2

生理唤醒——情绪伴有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

情绪会引发各种躯体感觉,即生理唤醒,由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包括所有的身体变化。由于情绪体验需要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参与,所以情绪活动常常伴随有如心脏、胃肠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变化。比如紧张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心蹦蹦直跳”;难过的时候“茶饭不思”;恐惧的时候“瞳孔扩大、呼吸加快”,暴怒的时候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加速,而满意、愉快时我们的心率、血压大多数是平稳的,这些变化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不受人的意识控制。

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会有不是躯体疾病导致的身体不舒服。我们经常可能说不出自己的情绪,但躯体的不适就好像是情绪的代言,从另一方面表达着情绪。所以,不要忽视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情绪警报。

3

外部表现——察言观色

面部表情,以面部的肌肉活动为主,如眉飞色舞、眉开眼笑、愁眉苦脸等。面部表情既直接表达了个体的情绪体验,又使其他人通过表情了解了个体的情绪状态,可以说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情绪具有双向沟通的作用。

身体表情,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包括身体的不同姿态和手、足、躯干的动作,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例如鼓掌表示兴奋、赞同,叉腰、拍桌子、跺脚表示生气,搓手、捻衣角、坐立不安表示烦躁焦虑,垂头、叹气表示沮丧,摊手表示无奈,蜷缩、懒动可能是抑郁,等等。

言语表情,是指通过说话的声调、节奏、速度等方面以及转折、口误等表现出个人的情绪和情感。一个情绪激动的人,他的声音音调会变尖,语速会加快,甚至语言颤抖;而一个情绪低落的人,语调则往往是低沉的,语速是缓慢的,甚至是断断续续的。

情绪与健康

1

情绪与身体健康

一般来说积极情绪对健康有益,消极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得食欲好,睡眠充足,精力充沛,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受力,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但不论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过度了都会伤害健康。我国自古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过度的兴奋而不知休息、餐饮缺乏节制会损害身体健康。消极情绪,长期不愉快、恐惧、失望,会影响我们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还可以引起免疫力低下,容易患各种疾病。

2

情绪与心理健康

情绪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者态度,影响人的注意、记忆与思维。人的情绪虽然主要受皮层下中枢支配,但是当这一部分活动过强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如推理、辨别等将受到抑制,使认识范围缩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引起正常行为的瓦解,并使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所以说不能在糟糕的情绪状态下做重要的决定。

情绪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也会影响人际关系,积极情绪能使别人更喜欢接近自己,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因素也是心理疾病的重要决定因素,如焦虑、抑郁、恐惧、失眠等。总的来说,适度兴奋、紧张是有益的;情绪反应过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体验中,易患身心疾病。

当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感受到情绪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时,一定要及时调整,以保障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文字撰稿:王周烨

文字审改:张劲松

图文编辑:陆璐,王姗姗

图片来源: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