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童言书香 小花生网
花友@童言书香家的小朋友今年在上幼儿园大班,坚持每天自律打卡已经将近一年了!今天她跟我们分享了孩子自律习惯养成的6个方法,还有坚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非常值得借鉴!大家一起学习起来吧~
本文由花友@童言书香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最近很多宝妈问过我关于老大的习惯养成问题,这几天梳理了下我们家常用的一些小技巧,分享给大家。
先给大家看下老大每天的打卡内容
这个内容,每天在家里用自律表的形式在实行。
正式每天的打卡,差不多是从去年9月份开始的,坚持到现在,基本没有遗漏。
在老大身上,我不敢说他很自律,只是觉得有些习惯,我们和他都坚持得比较好。比如自主每天打卡、自己练琴、跳绳、下棋等。
今天主要分享三个内容。
儿童“自律”前要先“他律”
先“他律”让习惯养成事半功倍
在我理解,习惯养成,其实更多是规则制定,如何遵守的问题。
比如英语音频这件事,一般在前期孩子是不会主动去完成这事的,但一旦我们把这个提到打卡规则中,他就会知道,这事是需要完成的。
如果没有完成,就没有分数,没有分数,也就没有了兑换的筹码。但是规则的制定,需要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
那么,孩子的主观规则意识有哪几个阶段?
【阶段1】2~5岁,自我中心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喜欢自己干自己的,有可能啥都听不进去;
【阶段2】6~8岁,他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比如他们喜欢说:我妈妈就是这么说的~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反而可能是最乖的;
【阶段3】8~10岁,初步建立自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比如,他们会认真考虑大人们提出的“规则”,是否要遵守,甚至有可能还会和大人们进行辩论~
【阶段4】10~12岁,自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不太需要大人们来督促他们遵守规则了,完全可以靠自己的主观意识来遵守规则。当然,他们想要体现自己的力量,所以非常有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所以呢,如果我们觉得孩子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不听话、不行动”,很有可能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想按自己的来,但是呢,会和大人们制订的规则之间产生冲突。
了解了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我们就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不听话、不行动”的原因。
大家会发现,在自律之前,都会有一个他律的过程。现在他们刚好处于一个他律的阶段。
这几天,在每天的任务完成中,我开始有意让爸爸参与了进来。为什么?
男孩子在6岁这个阶段,会有一个小叛逆,每次上课,对我会不耐烦或者撒娇,但是爸爸陪的话,从来都是安静认真完成。
所以,家有男娃的,在育儿上,爸爸的作用不可或缺。如果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他律”的阶段,对于后面“自律”的习惯养成就是事半功倍了。
娃会自己坚持了!
这6个方法养成自律习惯
1、日常给孩子强化时间观念
强化时间观念可以分两方面来说:
一是时间可视化,让孩子感受时间的长度。
我们家一直以来都设置各种钟表。客厅是大时钟,餐厅是小时钟,学习桌上的计时器,身上是手表。
而且,我们的钟表,都是机械钟表,孩子能明显看到时间在流转消失。
将时间随地可视化后,会让家长、孩子随时感受到一种紧迫感。
就像孩子其实一开始都是不明白时间的概念的,他们不知道1分钟是多久?10分钟是多久?建立时间观念后,他们会明白,自己才是自己时间的支配者。
前几天,老大就很感慨地跟我说,妈妈,一天怎么这么快就过了,如果他看个动画片,他就来不及做完某一件事。
在时间面前,孩子也会懂得取舍的问题。
这里,非常推荐这款可视化时间管理器,它是一种倒计时模式,这种效果就更为明显,孩子做什么事,只要开启这个管理器,不仅能有一个计划性,还可以有种紧迫性。
但是用在他认为困难或者排斥的事上,比如写字,他反而觉得是一种动力,因为他可以预知,什么时候可以不用写字。
强化时间观念,除了时间可视化,还有一个就是生活日常的讨论。
我之前在送孩子上课路上,或者睡前聊天,会和他聊地球的公转、自转,顺带提到了24小时轮换、时光如流水这类的话题。
就像地球仪,除了地理科普,其实还可以来点时间科普。
平时我们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有意无意加入一些关于时间的探讨。孩子就明白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宝贵到任何礼物任何金钱都换不了,慢慢,他就会知道要去珍惜时间。
2、做到各项任务可视化
越可视就越直接。我们这个习惯养成,自律表功不可没。
从最开始的清清爽爽,到现在的琳琅满目,见证了孩子的一路成长。有了这个自律表,孩子会知道,每天需要完成哪些事。
在任务安排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安排出来“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这种。我们是通过画 ★ 来表示。
️记住:内容的安排,要先易后难!
先从孩子觉得最容易完成的事开始,让他找到任务完成的一种快感。在开始打卡之前,我们要先想好,需要孩子养成什么习惯,需要和他共同去做哪些事。
3、提高孩子的参与感
只要是人,都不希望任人摆布。孩子也是一样,他需要有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比如打卡内容、分数计算,我全部都是和他商量着来的,而任务完成顺序,今天想完成哪3件,也由他选择,我会提出建议,但我不强求。
跟随孩子的节奏,让他对自己的时间、事情有管控感,后面不用怎么催促,他这个事也能持续下去,因为他会感受到,这就是他自己的事。自己的事,父母要求他做的事。很不一样的感受吧。
4、给予适当、及时的奖励
给大家看看我给他兑现的六一儿童节奖励。是奖励,不是礼物哦。
这里的奖励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物质奖励。
我从打卡开始,就和老大约好,只要他连续两天完成所有任务(后面调整为完成3件以上,就算满分10分),就可以兑换1集动画片,动画片观看的时间、内容,由他决定。
一旦他完成了并提出兑换要求了,我肯定兑现。这里,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调整奖励的内容。
前几天,他告诉我,我已经欠了他19集动画片了……但是我让他换,他又不换,因为他知道没时间的情况下,有些事就是做不了的。
自律,其实更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是语言的奖励。
推荐大家听一听樊登《父母的语言》一书。
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
我经常跟他说:你怎么这么厉害,居然都完成了!你比妈妈厉害,会把最难的练琴放第一个完成!我可能都做不到。做完有没有感觉很轻松了啊?类似的彩虹屁,越夸张越具体越好。
5、自律前的他律,要依靠父母的帮助
说实话,端午放假,我算躺平了三天,放假嘛。
但是,我发现孩子并没有。他会自己去完成叫叫、自己去看看书、自己开超级牛听。
甚至在假期结束前一个晚上,他非常想和姑姑去玩,但特别难过,这样他有些任务就做不完了。后面还是我和爸爸一直告诉他,漏一两天没关系的,先去玩。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玩手机,看电视,无法控制。但是我们到家后,有没有在刷手机呢?我们在要求孩子坚持之前,我们有没有陪他一起坚持下去?
特别是习惯养成前期,如果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是没法完成的。21天习惯养成,我觉得根本不够!这个习惯,我差不多是坚持了3-4个月后,才慢慢发现,可以放手了。
坚持另一层意思是,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持立场。
比如我们约定好了,完成2天任务奖励1集动画片,但是今天明明没有完成,他以前也哭闹着要看,这时候,该坚持的就得坚持住。这其实就是一种边界、一种规则意识。
6、让孩子明白习惯给他带来的进步
之前老大每天打卡,但是他只是纯粹打卡,更多是为了换取动画片吧。后面我很细化地和他聊了围棋、英语、钢琴的各种进步。
比如,给他整理出来他读过的英语分级,让他感受他可以自己听出或者读出英语的成就感;
比如,告诉他为什么他可以去参加围棋和钢琴比赛,就是因为他每天坚持下棋、练琴,他就是会越来越优秀。
孩子就明白了,原来一直坚持下去,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厉害,成就感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所以,我们现在经常好久都不换奖励了,因为外在的奖励已经不是那么必不可少了。
我们也别逼孩子一小会儿就变。恶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好习惯不能一天养成。循序渐进地给予孩子一个循序渐进的循环,孩子就能不断地体会自我管理带来的改变和好处。
习惯养成中遇到问题
不要放弃,及时调整!
1、孩子对分数无所谓怎么办?
有宝妈特别困惑这个事。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下,给孩子奖励的东西是否是他在意的?在兑现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食言过?孩子的参与度够不够?
一定要记住,任务完成这件事,是他的事!不是我们安排给他的事!
2、为什么坚持一段时间就放弃了?
前段时间,我同学和我说,她们一开始坚持得挺好的,后面又坚持不下去了。我就问她,你们多久兑换一次奖励?她说一周一次。
这个时间长度拉太长!奖励的时段拉太长了,孩子就感觉不到动力。就像我们跑步,如果告诉你再跑200米就到终点,和再跑1000米就到终点。哪个更有爆发力呢?
3、打卡为什么会时断时续?
其实,我们一开始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后面发现,更多是家长没有坚持下去。
有时候我们上完班,到家就想躺平,就想刷手机。以前有几天,我犯懒了,孩子的打卡明显就会受影响。
虽说这是孩子的事,但在幼儿园这个年龄段,这时候就是我们一起的事了。
鸡娃的很多是妈妈主力,其实建议大家,多让爸爸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分工合作,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最后,给大家看看我们家的鸡娃神器。
育儿一路,方法和工具并驾齐驱,孩子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优秀。大家一起加油呀!
以上内容来自「小花生网」(微信号:xiaohuasheng99)
转载须获明确授权
- THE END -
原标题:《幼升小这一年,我用一张“表”,带出一个自律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