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评价一个人,你会如何描述呢?身处社会之中,我们不仅要自我评价,以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而且还要评价他人,以作为社会比较的对象。

小时候,我们评价他人通常是“好”或者“坏”,正如很多小孩子在看动画片时总喜欢问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种评价通常与其思维发展水平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辩证逻辑思维逐步发展成熟,开始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去评价一个人。在与同伴交往中,择友标准也逐渐偏向于志同道合以及内部品质,交友更加谨慎和稳定。

总之,无论是评价自己还是评价他人,我们都经历了由外到内这样一个过程,其中“内”指的便是个人的内部品质

如果此时要求你对父母作出评价,那么你可能会认为他们暴躁或是温和、少言寡语或是开朗健谈、懒散或是勤奋……

不管你如何评价,你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人格”的范畴,而下面我将围绕着“人格(personality)”一词展开论述,带领大家更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人格与气质、性格的区别

什么是人格?或许很多人认为人格就是性格,网上很多文章将人格、性格与气质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而人格就是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涉及情绪、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想要准确地了解人格,我们必须先认识一下气质和性格。

我们常说某位女性“气质很好”,一些企业招聘时也明确要求“形象气质佳”,这里的“气质”更多是指人的整体形象,或者说给人的整体印象。

如果印象不错,那么气质就好,所以这种气质偏向主观,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眼中可能气质不同,这取决于人的审美观。

心理学中的“气质”则有所不同,指的是个体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而所谓的动力特征(Dynamic characteristics),可以理解为几种“维度”。

心理学上的气质

首先是心理过程的强度。以情绪体验为例,有些人多愁善感,一丁点儿刺激就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人平稳冷静,再大的刺激都难以造成他们的情绪波动。

心理过程的强度还体现在意志上,有些人先天就能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有一句话说“努力也是一种天赋”,未尝没有道理。

其次是心理过程的速度以及稳定性。例如,知觉速度(Perceptual speed)。足球五大联赛以及篮球NBA里面的球星,他们之所以能够为大家奉献许多的精彩瞬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异于常人。

这种能力依赖于他们的先天禀赋,仅靠后天努力是行不通的。有些球员能够在短短几秒内同时知觉大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各区域的人数,这就是知觉速度的体现。

那些努力而不能实现梦想的球星败就败在天赋上,特别是如今数据分析时代下他们的努力就更加不值一提。

此外,思维的灵活程度也是气质的表现之一,有些人能够迅速转换思维,一条路行不通,他们就换一条路,这样的人能够在很多时候与人和睦相处,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虽然搞科研要求研究者锲而不舍,但灵活的思维并不代表“不稳定”和“容易放弃”,恰恰相反,死板和故步自封才是科研的“墓地”。

想必大家也发现了,当今社会思维灵活的人越来越受到欢迎,我们在生活中也能体验到思维灵活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功能固着(如果对某一事物的某一功能非常熟悉,就不容易发现它的其它用途)”和“定势思维(先天的思维趋势对后继同类活动产生的决定性作用)”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不容易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功能固着

  • 定势思维

提到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就涉及到“注意”这一概念。你可能无法想象,注意时间的长短也是气质表现之一,换言之,你的注意容不容易集中,集中时间多长,取决于你的遗传基因。

有些人生来就能保持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不容易被分散,这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与之相反的是,有些人却是生来就容易被其它事物所吸引,集中注意力向来是比较困难的,这也与他们的基因有关。

最后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即指向外部或内部。有些人倾向于感知外界事物,并从中获得情绪体验以及各种其它信息,有些人则喜欢沉浸在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希望通过回忆、反思来增加内心的各种体验。

这两种人是截然相反的,并且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我们常说的内向或外向通常是指一个人不善言辞或者开朗健谈,而并非气质。气质有着很强的稳定性,不容易改变,但有可能被性格掩盖。

总之,只有当一个人习惯性地从个人内部或是外部环境中获取信息时,我们才能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究竟是内还是外。

以上就是心理学中的“气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气质”有很大不同,内容也更加广泛,并且体现在方方面面。

气质是生来就有的,当婴儿呱呱坠地时,他就有了独特的气质。例如有些婴儿爱哭爱闹,他们等不及任何刺激就开始哭喊,而有些婴儿则比较迟缓,生下来就显得比其他婴儿更安静,很少哭。

值得一提的是,气质并无好坏之分,它是一个人遗传基因的先天表现。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质也是可以改变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气质,使之更能符合社会的要求。

心理学上的性格具体指什么?

性格与气质不同,前者是后天形成。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经常说其“性格好”或者“性格顽劣”等等,这是因为性格是在社会中后天形成的,因此它有好坏之分。

心理学上对于性格的定义,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例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就是一种性格,它不仅是一种处事方式,更是一种对人对事的态度。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与其背道而驰,他们对待自己非常宽容,对待别人却非常偏执,这样的性格不利于人际交往,也会阻碍自己的发展。

又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出为国为民、心怀社稷的政治抱负,这也是一种态度。

可见,性格与态度关系密切,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一种态度稳定的时候,它才能成为性格的一部分。

例如,张三今天助人为乐,明天却对需要帮助的人冷眼相待,这种时候我们就不能说张三具有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而可能仅仅是因为他当天心情不错。

性格是稳定的,这要求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时不要武断。“日久见人心”,只有一个人表现出某种稳定态度,并且不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我们才能说这个人具有某种性格。

前文提到过,性格有好坏之分,我们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家庭、学校以及重要他人所决定。如果父母性格好,那么孩子性格也不会差,相反,那些经常打骂、迁怒孩子的父母也会让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就一定要记住塑造自己的榜样形象,无论你现在正在做什么,孩子都有可能对你的言行进行模仿,无论好坏,这一点已经得到班杜拉的证实。

学校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例如班风、校风、老师和同学对待孩子的态度等等,所以学校建设不要只重视升学率,成熟性格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

正如“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所言,很长时间以来,底层人士往往最讲义气,书读得越多,就越是贪名逐利,背信弃义。因此,只有将文化和性格并举,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你的朋友性格如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性格,所以择友需谨慎,多跟那些积极、上进的人在一起,你也会逐渐变得和他们一样。

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持续性、一致性的特点

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了个体的人格,但人格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是为了研究才拆分其结构,我们必须意识到,人格并不是七零八落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格的整体性,我们可以将人格比喻成一台电脑。众所周知,电脑分为很多个部件,虽然有的很重要,有的重要性次之,但缺少了任何部件,电脑的性能或者使用体验都会受到影响。

当一台电脑工作时,显卡、散热器、电源、硬盘等都同时在工作,少了谁都不行,人格也是如此。

其次,人格还具有稳定性,并且与气质和性格一样,人格也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以及情境的一致性。在时间方面,你可以认为多年来你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你无法否认今天的你总是基于昨天的你。

此外,今天的你虽然有所变化,但你还是你,你不会变成其他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依然会发生变化,但未来的你也不可能脱离现在的你。

正如“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所言,无论如何变化,你的人格都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质变必然由量变引起,没有谁会凭空发生质变。

在情境方面,人格总是一致的,假如你今天心情不好,和另一半吵了架,但你大部分时间是一个温文尔雅、善解人意的人,那么就不能说你是一个不通情理的人。这与性格的稳定性是同样的意思,只有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才属于人格的一部分。

我们已经知道,“人格”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术语,你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几乎所有都离不开人格的范畴。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了解人格是什么,有助于我们重视高尚人格的培养,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气质,但我们可以塑造后天的性格。

例如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拒绝安于现状,抛弃阻碍自己发展的因素,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多读书、多思考,拒绝沉迷及时反馈下的“新媒体海洛因”,做一个有深度、优雅的人。

除此之外,如果你性格暴躁,亦或是抑郁消沉,你也可以试着多与人结交,多改变环境,在不断“试误”中磨练自己的心性,最终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

举报/反馈

花格情感

17.5万获赞 2.3万粉丝
每天为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