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包括注重家庭教育的父母,都不能忽视孩子在学校中发展的人际关系,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小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往往都存在不同特点,而这个特点又跟着学生的年龄和年级息息相关。

小学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即同伴关系,包括同伴、同伴团体(即小团体)和友谊三方面的关系。同伴指与一个人共同活动的个体。同伴团体指一伙共同活动的人组成的群体。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下面我们以友谊发展为例,说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发展的般趋势。学生对友谊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学生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

小学之前的幼儿,只有暂时的游戏伙伴关系。所谓朋友只是指在某一时间内一块儿玩耍的人。刚入学的小学学生,在共同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相互关系。通常只消几个星期,同学们就能克服初相识时的腼腆、胆怯或孤僻、好说大话的表现,注重相互观察和了解,同其他学生建立友谊。

低年级的学生间的友谊常常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如空间距离-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坐在同一课桌等和其他非本质因素,如父母相互熟识、互相作客等。后来,他们逐渐确立了新的友谊的标准,把朋友能为他自己做什么作为评价的基础。如有些学生说某人是他的朋友,因为“他听我的话”,因为“他帮我系鞋带”,因为“他借给我铅笔”等,均属于以自己为中心的单向接受关系。这时候的小学学生还不懂得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相互帮助和平等相待的基础之上。

中年级的小学学生开始出现了互惠的萌芽,并能以此原则处理一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认为朋友应该“你对我有帮助,我对你也有帮助”。这种友谊的准则并不等同于互相帮助,而是一种“顺利的合作”。

高年级的小学学生已具备了比较丰富的集体生活经验和较完善的认识能力,因而他们认识到友谊是一种持久和共享的关系,在友谊关系中比较重视兴趣和个性的作用,并力求成为一个有益于朋友的人。他们在重视个人友谊关系的同时,也关心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及集体对他们友谊的评价。

举报/反馈

小早老师的课堂

1.2万获赞 1.7万粉丝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高效方法,敲开名校大门
早自习(上海)网络科技工作室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