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作者 | 张钰坤
这两天,我一特好的朋友失恋了。
据她回忆,此次恋情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遇人不淑——对方外表又高又壮,给人十足的依靠感,但在相处过程中,这位看似成熟稳重的男生的种种行为都让她有一种“认了个干儿子”的错觉。其中包括且不限于没有主见、遇事逃避、明明是自己的错还甩锅耍赖......
失望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终于在不久前的一天,二人积压已久的矛盾彻底爆发。
起因很简单。那是个雨夜,两人出门在外只拿了一把伞。女方好说歹说男生才磨磨唧唧从她手中接过伞撑起来。二人共撑一把伞在雨夜漫步这事儿本来还有点小浪漫,但谁能想到男生撑伞时一直只打自己那边,冰冷的雨滴彻底把我朋友心里燃起的恋爱小火苗浇了个透心凉。
忍无可忍之下,朋友忍不住提醒:“你把伞往我这边来点儿。”
那个男生听完把伞往自己这边又靠了靠:“那雨淋到我怎么办?我妈之前给我打伞从来不会让我淋到”······
经过好友彻夜吐槽,我认为这位男士活脱脱就是一个没有责任的“巨婴”。在这段恋情中,女生实在是太累了:她不仅要担任“女朋友”这个角色,更要像“保姆”一样照顾着对方的生活起居、像“妈妈”一样在困难时挡在他前面。
后来,我和朋友两人又聊了聊以后该找怎样的伴侣,最后得出一致结论:谈恋爱,可千万别找“妈宝”。
“我妈跟我说过......”
说来好笑,虽然我朋友和这个男生双方只见过一次家长,但女方早已对男方妈妈的名字“如雷贯耳”了——在日常的交谈中,男方三句不离“妈妈”:
“我妈说过这事儿该怎么做......”“我刚问了一下我妈,她说她之前......”“我妈觉得咱俩不合适......”
起初,我朋友以为遇上了千年难遇的大孝子,毕竟现代社会中已经成年还能跟家人事无巨细报备的孩子已经不多了。但接触下来,才渐渐发现了不对味儿——他实在是太依赖别人、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
“我受够了他的‘妈宝’行为”,这是朋友吐槽时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起初他很粘我,事事都问询我意见,依从我,我以为这是他尊重我、爱我的表现。但时间长了,就感觉他就像个生活不会‘自理’的孩子,什么事儿都得依赖我,有时拒绝了他,还会没头脑的乱发脾气。”
“比如每次出去吃饭或者逛街,他从来就没主动提过去哪吃,问他就一句话‘听你的’。生病也是,有次深夜,他感冒鼻塞睡不着觉,我也甭想睡,买完药还得哄着他喝药。”
“最过分的是我们第一次去见他父母,他妈妈一副‘我要抢走她儿子’的架势,言谈咄咄逼人,说得照顾她儿子这个那个,他竟然冷眼旁观,还不时附和说‘妈您说得对’,我感觉我就像个战士,一人面对千军万马。心可太累了。”
而这类现象不仅恋爱中会给对方带来困扰,职场中也令人头大。
“这事儿我该怎么做啊
这可不是我的错”
“妈宝”们令人反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习惯性“甩锅”。因为他们连“自主选择”的锻炼都还未完成,更无法进阶到“对自己选择负责”。
“妈宝”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伴侣,在走向职场、走向社会后,当父母无法时刻陪伴他们时,他们同样会给共事的伙伴带来额外负担:
“这事儿我不会,怎么没人教教我呢?”“执行出错了?怎么能怪我呢?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
和这样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担当的人共事,怎一个“惨”字了得。
之前遇到过一个可会“撒娇卖萌”的小女生,跟她共事是我从业以来经历过“最心累”的事儿。当时领导安排我跟她一组做项目,因为她是新人,所以项目执行上我心想多照顾她些,殊不知,这是我“噩梦”的开始。
她常把“这个我不会、这个好难、这个好复杂、这个好麻烦”挂嘴边:
简单如打印客户资料,只需要将文档稍微编辑排版,她都不愿意学,只道“姐,帮帮忙,这个好复杂”;
简单如联系客户约面谈时间,写好模板让她照着念她都做不好,只会撒娇对我说“姐,帮帮忙,这个好难啊”……
项目排期紧张,为了不影响进度,我只得硬着头皮扛下了所有。
该怎么拯救“妈宝”们
以我朋友的这位前男友为例,在了解后发现他对家长过度依赖其实跟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男生的妈妈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具有绝对领导的角色。从小升初到选文理科、选大学、甚至谈恋爱......他妈妈几乎把青春期阶段所有的选择都替他做了。
这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的绝对主导权确实能为他们带来短期的便利——他们在此刻的选择会比同年龄段的孩子看起来更迅速、更明智。
但“省时省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长期的伤害——自主决断力缺失。
当然,出现这种局面,更多的责任在家长。
作为家长,是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不能以对待婴儿的态度一成不变地对待孩子每个成长阶段。这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的需求是不大相同的:婴孩期的他们更多需要基本的物质保障和家长全心全意的呵护、保护;等到青春期,他们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社会角色——如朋友、学生、恋人、员工。
青春期时家长过多的介入反而会影响他们对于这些“新身份”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最终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永远以“孩子”这一单一角色自居,进而变成当今社会人见人嫌的“妈宝”。
而这些“巨婴”在应该拼搏闯荡的年龄段被家长为其打造的舒适区里止步不前,导致步入社会后稍微经历点小风小浪,就变得措手不及。
孩子步入社会后,家长可能已经无法再事无巨细地对他们保驾护航。失去了拐杖和围栏,他们依然习惯性的逃避。
不仅如此,这样过度的被保护,所带来的还有“创新意识”的匮乏——都呆在舒适区了,怎么可能轻易主动破圈寻求未知呢?
于是在恋爱、职场中,他们会将恋人或同事补偿性的看作之前一直保护他们的家长——如果不得已要走出舒适圈,进入新的阶段,一定要别人推自己一把,而绝非自己走出去——毕竟,他们还是个“婴孩”。
有一句古话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大学》中也有相关描述,先“心正”,再“身修”,之后才能“家齐”:如果一个人连自身的人格都没能得到完善,没能拥有健全的人格,那怎么迎接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的情感生活呢?又怎么融入社会这个重视群体意识的大集群呢?
吐槽这么多,其实“妈宝”们要决心成长也并不难。从小事做起,尝试独立决策和处理自己的事情,并为之承担责任。人迟早要长大,从几岁开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