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突发灾难,受到了强烈刺激,非常紧张或者经历了一系列令人心烦意乱的琐事的时候,都会体验到应激。
应激有好和不好之分,好的应激会让我们身心愉悦,加深意识,增加心理认知和行为表现。不好的应激如愤怒、痛苦、担忧、恐惧等会让我们失去生活的乐趣、破坏我们的积极性。
而日常所说的应激,往往指客观存在的威胁或挑战。
那应激究竟会引起我们哪些身心反应呢?
应激引起情绪反应
当应对很吃力而不能够解决问题时,我们会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如:焦虑、愤怒、沮丧、忧郁等。如果应激情绪一直持续可能会在几种情绪之间不断转换。
a、焦虑和恐惧是应激反应中最常见的情绪,它们是一种刺激源范围很广的不愉快情绪。
愤怒是在感到挫折和妨碍时常有的反应。愤怒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如攻击、暴饮暴食等,从而对他人和自己造成身体和感情伤害。
b、抑郁和孤寂,在失去主要关系或快乐来源时人一般会产生抑郁。比如亲人亡故、失业、失恋、竞争失败、长期患病等情景下长期或强烈抑郁导致绝望,使人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念。
当个体失去人际的情感交流和关照时,会觉得孤寂。比如被冷落、被忽视、被排斥,心情孤寂的人即使在人群里也仍然感到孤寂。
c、冷漠为避免受到伤害,个体会采用情绪绝缘的方法,降低在伤害情境的情绪卷入,退缩至情感钝性状态。比如对一些渴望成功的事情在结果未确定前不抱以热情或在与人交往中刻意保持距离,不翼期望,以免结果不如人意的时候受到伤害。
2、应激引起的认知反应
应激会让我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很难合逻辑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所以完成认知任务,尤其是复杂思维任务的成绩会大大下降。如考试容易焦虑的学生,担心自己复习不充分,又担心失败的情形。这些消极思想塞满了脑子,就会容易分心或忽视误解题目所提供的一些明显信息,甚至曾经熟悉的知识也是一片空白。
应激带给我们心理上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也是视个体知觉到的应激水平的高低而定的,一般来说适度的应激水平具有促进性,强烈的应激则对人产生不利影响。
3、应激引起行为反应
a、逃避与回避这两者的目的都是为摆脱应激排除烦恼。比如拒绝讨论使自己不愉快的话题、避免参与可能遭遇失败的活动、忽视批评、忽视存在问题、讳疾忌医等。
b、敌对与攻击这是面对应激时的基本行为反应类型之一。敌对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友好、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是以进攻的方式对应激作出反应,攻击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可能针对别人也可能针对自己、可能是口头的也可能是肢体的。
c、退化与依赖退化行为必然伴随产生依赖心理和行为。即事事依靠别人的关心照顾,而不是自己去努力完成本应该自己去做的事情。
d、无助与自怜当环境的要求被认为超越过了个体的能力时,无助就会发生了。无助的人就可能不再采取行动去改变自己的状况了,让自己陷于被动,并且通常伴随抑郁的情绪。
e、不健康行为在应激情况下会借助一些消极的方式暂时麻痹自己,摆脱烦恼。如吸烟、饮酒、沉溺于网络、开快车、拖延疾病。这对身体会造成损害,危险行为的后果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