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正是机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为什么?
因为苦难能够教育人,促进人的成长。相反,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往往容易犯错误。
比如,有不少获得巨大成功的经营者,他们为成功的美酒所陶醉,陷于傲慢,犯了错,以至于晚节不保,辛苦创建的企业走向衰败,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虽说盛衰荣枯乃世间常态,但是令人心酸的悲剧仍屡屡上演,不正常似乎成了正常。
遭遇失败和苦难的时候,不应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忍受考验,坚持努力,一点点积累小小的,然而是确凿的成功,最后将逆境转化为顺境。
在成功和幸运的时候,要不骄不躁,抱着真诚的感谢之心,仍继续坚持努力,使成功得以长期持续。
无论苦难或成功都是对我们的考验。
一开头我就提到,我刚进公司开始研究工作的时候,痛苦的情绪时时袭击我:“为什么我总是连遭不幸呢?我的人生将会怎样呢?”
当时,没有指导我工作的上司,企业里也没有像样的研究设备,每天,就我一个人,一边摸索,一边持续研究开发。
那时候,寂寞、孤单、苦恼——各种消极的情绪不断袭来。夜晚,在宿舍后面小河的河堤边,我常常坐下来仰望天空。
星空满天的时候、月色清朗的时候、天色阴沉的时候、即将下雨天色暗黑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仰望天空,静静地思念故乡,思念父母兄弟,吟唱《故乡》等歌曲或者童谣。
看到我的这种状态,宿舍的同事们就议论说:“稻盛又在哭泣了。”
但其实,我是在用我自己的方式治愈我内心的痛苦和创伤,我在激励我自己。
待唱完歌曲时,我痛苦和孤独的感觉已经消失,我的心境豁然开朗。我满怀着对明天的希望和面对未来的勇气走回宿舍。那样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想也许是那些歌曲和童谣给了我力量和勇气。
苦难不会没完没了,当然幸运也不会永远持续。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每天每日勤奋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胜利和挫折的考验中,每一天都拼命努力,这本身就是在孕育成功的种子。
古印度的梵文中留下一位圣人的话语:“伟人的行动之所以成功,与其说凭借其行动的手段,不如说凭借他心灵的纯粹。”
所谓纯粹之心,换句话说,就是做事的动机纯粹,没有私心。这与“作为人,何谓正确”的说法是一样的道理。
只要抱有纯粹之心,我们就会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纯粹而没有私心,就是具备了做人的很高的见识,具备了深刻的见解。
用纯粹之心作为判断的基准,做出决定,度过人生,那么,他的人生一定顺畅,硕果累累。
以企业经营为例,成功的关键并非技术实力、经营方式、经营计划等,而在于企业家是否具有纯粹之心。
印度的《吠陀经》(《吠陀经》是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译者注)蕴含着非常优秀的哲学思想。
而瑜伽这一修行方式也起源于印度,瑜伽的根本是冥想。
早在3000多年前,印度人便通过冥想,使自身接近佛教中所说的“开悟”境界。“开悟”可分为各个层次,其最高层次为“瞬时理解宇宙真理”。
这是一种大智慧,事物的常理自不必说,包括近现代科学在内的知识,全都一一通晓,最终理解宇宙的根源。
这种“大彻大悟”之人精通万事万物,其智慧已达“神”之境界。
《吠陀经》便是这样的开悟者所著。
其原文是古印度梵文,翻译成日文便是“伟人所的行动之所以成功,与其说凭借其行动的手段,不如说凭借其心灵的纯粹”。
因为是译文,读起来可能感觉稍微有点生硬。
换言之,成功者之所以能取得成就,并非由于其使用了某种手段或采取了某种方法,而是由于其心灵的纯粹。
早在3000多年前,如神般睿智的圣者便通过这部圣典,向世人阐明了这个道理。
从这个角度思考,就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动机至善,私心了无”。“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中的“善”可以用“纯粹之心”来代替。
换言之,“动机是否至善”即“动机是否源于纯粹之心”。
我们必须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来审视自己的行为,以确保自己的心灵不夹杂一丝污秽。
一次,一位日本著名政治评论家告诉我说:“稻盛先生,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企业家的团体活动,大家谈起了您。”
可是我和对方并没有什么深交,因此我问道:“你们怎么会提到我?”
他回答说:“大家都在说,您有一副‘远视镜’。”我问了才知道,所谓远视镜,就是和望远镜一样能够看远的眼镜。
接下来他告诉我说:“您似乎总是很有先见之明。大家都在说您能够看到普通人无论如何都看不到的未来。所以每当您准备做些什么时,大家就会紧随其后。可是这些人又实在是看不透未来到底会怎样,结果就只能永远尾随在您后面,不断模仿。如何才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未来呢?”
当时我也只能笑着回答道:“我可没有本事看到未来。”
可是那天夜里我对于这番话进行了深思,最终只得出来一个结论:
如果过于执著于自身事业和利益的话,那么我们的眼界就必然会受到束缚,只能看到自己周围的有限领域,无法把眼光放得更远。
然而一旦我们超越自己的事业或正在从事的活动,眼界就会飞跃性地开阔起来。
我意识到,或许正是由于在思考时摒除自我,这才使得我总是可以保持宽广的视野。
当我们凡事都不离“自我”时,就会把自身封闭进一个非常狭隘的世界。反之,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自我”,那么我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就会自然地发生改变。
我认为,超越“自我”反而能够获益,而一旦执著于“自我”,则必会迷失在世界当中。
经常有人这么说我。但是,我却不认为自己牺牲了家庭。
因为我不是以小爱来维护家庭或维护自己个人,而是以大爱让众多员工幸福。我把这看作自己的使命。
但是,我不把这样的大爱作为义务强加于人。因为这样的大爱要靠各人的自觉。
如果把这种爱强加到缺乏这种意识的人的头上,就会陷人于两难:“对公司尽忠,就不能为家族尽孝。”
另外,如果两者不能兼顾,为了工作而放弃家庭,不仅对自己是不诚实,而且工作也做不好。
想成就卓越的事业,就需要付出这样的自我牺牲。
我甚至认为,如果没有付出自我牺牲的勇气,就绝对不能成为领导者。所谓领导者,必须是能将自己置之度外,对事物进行理性判断的、有格局的人。
詹姆斯·艾伦对于自我牺牲,有以下的表述:
“要想成功,就要付出与之相应的自我牺牲。如果想要大的成功,就要付出大的自我牺牲,如果想要最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最大的自我牺牲。”
也就是说,付出自我牺牲,拼命努力守护员工、守护公司,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人生勋章。
我认为,献身于这样“大爱”事业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基准来判断事物,与用利他基准来判断事物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不同之处就在于视野会变得开阔。
比起觉得只要自己好就行的个人自我中心主义,超越个人,珍视家庭且努力让家人更好的思维方式,能让人摆脱狭隘的个人视野,站在家庭这个更宽广的视野上看待事物。
进一步说,如果不仅考虑家庭,还珍视公司的员工,希望他们更好,那么视野也会随之扩大。
就是说,随着利他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和视野也会扩展。
如果抱着只要自己赚钱就好的想法,人的视野真的会变得非常狭窄。结果就会看不见前方的路,就会跌倒。
看到那些只顾自己公司赚钱的利欲熏心之人,我会觉得过于危险而看不下去。因为我能预见,“那个人恐怕会在那里跌倒”的景象。
但是,他本人却是看不见的,因为他觉得对才会这么去做。反之,如果能睁开利他之眼,视野就能不断扩展。
当我看到有的经营者心怀大爱,为了救助更多的人而经营企业时,我就会很安心。
心态改变,人生观就会改变,命运也同时会发生改变,而且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会改变。
这样的话,就会具备预见性,就能看到未来,拥有感知到“那里恐怕会出问题”的预知能力。
我想再说一遍,所谓利他之心,就是能将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的心灵。看到别人成功,能从内心觉得“真好啊”。
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把别人的欢乐视作自己的欢乐。看到别人非常幸福愉快,往往会嫉妒,这就是普通人。
甚至有人会想要去破坏,因为看到对方很幸福,自己就不高兴,普通人就是这么猥琐。
与之相对应的是,将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将别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的关爱之心,也就是美丽的心灵,这就是利他。
但是,要想拥有利他之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天生就是利己的。我也是一样,也有利欲熏心的利己部分。
所以,我想再次重复,只要多多少少抑制这样的利己心,就会产生利他心。
要抑制利己心,就需要在人生中不断反省,保持谦虚,还要“知足”,不能让自己的欲望无限膨胀。“知足”可以帮助我们抑制利己心。
像这样,当我们进一步努力时,就能打开心灵的慧眼,就不再被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现象所迷惑。
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进而拥有先见性和预见力。
要想达到这个程度,我们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和心性,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