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一份对全国政协提案的答复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消息一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抑郁症如何进行筛查?早期诊断存在哪些困难?
11月12日至14日,2021年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精神心理专科联盟年会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等话题进行了探讨。该活动由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承办。
接受度低:
学生与家长仍有较强“病耻感”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
“尽早筛查非常重要,我们在门诊中也深有体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主任曹莉萍说,很多患者在出现厌学、社交功能下降等情况才来就医,有的甚至休学半年甚至一年才寻求医学帮助,此时他们的抑郁症已经进展到比较严重的情况了。如果疾病筛查能够关口前移、及早干预,患者的治疗效果会更好。
曹莉萍介绍,此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已与广州的两家中小学进行了一次校园筛查,首先通过量表填写的方式进行初筛,再对量表中识别出问题的学生进行深入面谈。其中,在参与面对面评估的123位初中学生中,评估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学生高达25%。
“这个数据虽然是在较小样本中获得,但是与全国的筛查数据接近且诊断准确,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校园的抑郁症体检还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曹莉萍说,“一是学校的配合度与人手安排,二是体检结果出来后家长的接受度。”
但令精神心理专家感到无奈的是,大部分家长即使看到了评估结果,也不能接受孩子得了抑郁症。
曹莉萍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大众对抑郁症的知晓度和接受度仍然不高,患者和家人都有“病耻感”;另一方面,心理疾病的诊断没有像血液检查或者影像检查这样客观的“标记物”,量表和谈话会受到一定主观因素干扰,同时经验丰富的青少年心理专家也十分紧缺。
诊疗困境:
基层心理疾病诊疗能力需提升
在不少基层医院,心理医生长期紧缺,擅长青少年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医生更为稀少,相关诊疗能力也需要提升。
“很多基层医院没有儿少亚专科,所以青少年患儿往往都到我们医院来,门诊医生之前经常要看到晚上9时才能下班,需求量非常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党委书记宁玉萍介绍,华南地区精神心理专科联盟作为广东省内较早成立的专科联盟,根据患者对亚专科的需求,该专科联盟成立了早期干预分联盟,帮助基层医院在专业分科领域更加细化,提供更加精准的诊疗服务。
针对不同精神专科特色,除了早期干预,该联盟还设立了情感障碍、心身睡眠、成瘾医学、精神病性障碍管理、精神科急诊、物理治疗、中医神志病、老年精神医学等多个分联盟,满足各级精神心理医疗机构的不同专科需求。
宁玉萍介绍,华南地区精神心理专科联盟目前已经有76家成员单位,覆盖广东、广西、云南、海南、湖南、江西、青海7个省区。该联盟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手段,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发挥了对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助力广东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下沉。
家庭支持:
孩子出现多变、多样躯体不适要当心
除了校园筛查和医生诊断,家庭对于青少年抑郁症的早发现、早治疗也十分重要。家长作为孩子最亲密的家人,孩子在家时也处于放松状态,家长更容易发现异常表现,把好及早发现抑郁症的“第一道关”。
孩子出现哪些情况,家长要开始警惕?曹莉萍介绍,首先孩子会出现心情不好,不过情绪低落在早期往往只有孩子的自我体验,外在表现不一定明显,需要家长观察仔细,平时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此外,孩子还可能表现为说话减少、兴趣爱好和运动减少等情况。孩子往往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脑损害表现,以至于孩子学习能力下降,出现不想上学、厌学、迷恋手机等情况。在日常生活方面,孩子可能会吃不好、睡不好。
对于青少年,躯体不适也可能是首发症状,如果症状多样、多变且一直找不到病因,家长要警惕抑郁症。家长应科学认识抑郁症,不讳疾忌医也不过分夸大。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表现时,家长可以在家进行2到4周的情绪、睡眠观察记录,并且带着孩子和观察记录去精神心理科就医。
来源:南方+客户端
编辑:林语
举报/反馈

南方新闻网

68.6万获赞 17.4万粉丝
南方新闻网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新闻融合平台
南方新闻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