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间隔效应无疑是记忆科学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的大意是,如果你把学习分散到多个不同时段完成,而不是一口气学完所有内容,那么合起来你只需要少得多的时间就能记住相关内容,从而在特定的考试中取得同样的表现。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考虑著名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在自己身上进行的一个试验:艾宾浩斯用两天学习两组单词。第一天,他花了1分钟学习A组单词,7.5分钟学习B组单词。第二天,他不得不再花20分钟才能牢固地记住A组单词,而只需要额外再花7.5分钟就能记住B组单词。

通过更均等地分散安排对单词的学习,艾宾浩斯设法节省了1/4的总学习时间。与此类似,如果不停歇地复习考试需要花上3个小时,那么把复习时间均等地分成2-3份,分布在几天完成,你可能总共只需要不到2小时就能复习完。一般来说,学习时间越分散,所需的总时间就越短。科学家建议,学习的间隔距离应该是距离考试时间的10%~20%。如果还有10天考试,那么每天学习一次的效果最好。如果考试在6个月之后,你应该每20天复习一遍。

间隔学习不仅能够大幅节省时间,还能够增强长期记忆。每一个紧接着或稍后进入睡眠的学习时段,都额外提供了一次巩固学习内容的机会。此外,间隔也为你提供了更多机会把学习内容与更多(生理的、心理的、环境的)状态或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使记忆在未来更容易检索(参见状态依赖和情境依赖的内容)。最重要的是,间隔有效地告诉你的大脑,遗忘正在发生——这是在集中学习(即一口气学习好几个小时)时不会出现的一个重要信号。

研究已经发现,遗忘信号会自动鼓励学生使用更有效的编码策略。间隔效应是心理学上一种强有力的现象,对于多种学习材料都极为有效(包括学习外语词汇、数学问题、空间信息等)。间隔重复背后的核心思想在于,为了最高效地利用时间,并实现更长久的记忆,应该在一个概念快要被遗忘之前就进行复习。由于并不存在一个公式可以准确地计算间隔,因此需要自己尝试。出于实际考虑,最好的办法可能是借助一个运用了间隔算法的专用软件。

尽管目前还没有人比较不同间隔重复算法的效果,但普遍的选择有Anki,Quizlet和Supermemo。我们推荐你试用一种在大多数平台上免费、明确说明所使用的算法,并允许你自行调整的程序(我们最喜欢的是Anki)。要牢记的是,间隔效应并不会无限制地有效。例如,十个1分钟的学习时段很可能就没有一个10分钟的学习时段效果好,这是因为每个学习时段开始时都会有一些损耗(必须开始专注,把学习内容“装载”到工作记忆等等)。因此,复杂科目可能需要更长的时段才能够实现有效学习。例如,每周花三个一小时学习工程学课程,效果可能就比六个30分钟更好。这完全取决于所学习的科目。

检索是访问记忆中存储信息的机制。记忆痕迹的成功检索取决于它与线索的联系。线索指的是与记忆痕迹相联系的任何事物(可以是有形的物体、情境、时间段、单词、问题)。科学家认为,记忆是通过“激活扩散”的过程来检索的。当一个线索在大脑中被激活以后,激活信号就会从线索传递到目标记忆。一个记忆痕迹可以与无数线索相连。如果任何相关的线索都没有被激活,那么即使完好无缺地存储在记忆中,对应的记忆痕迹也无法被检索到。

假设你在准备一场关于世界上所有首都的考试(给出一个国家,你需要说出它的首都)。如果使用最基础的学习策略,可能就只是学习把每个国家与它的首都对应起来。换另一种方法,你也可以欣赏这些首都的照片,观看说这些国家语言的人拍摄的短视频,参观首都的景点,等等。哪种策略会更有效?第一种策略被称作“浅层”加工,因为你不会给信息赋予任何额外的意义,在线索(国家)与目标记忆(城市)之间只建立了一个联系。

第二种策略被称作“深层”加工,因为你会在首都、国家、当地的人民和景观等等事物之间建立许多联系。如果采取第二种策略,就会利用到记忆的结构。人们认为记忆的运转遵循激活扩散的原则。如果你遇到一个概念(一个国家),大脑中代表这个概念的神经通路就会被激活,周围编码其他密切相关概念的神经通路也会被激活,然后图像和想法就会进入你的大脑。例如,当有人说法国时,你眼前可能浮现出法国国旗、埃菲尔铁塔、法国红酒、奶酪等等。这个过程会继续,不断延伸到更多想法,直到你开始想起其他事情。

如果你之前把这些形象同时关联到法国和巴黎,那么法国这个线索还会激活其他相关的线索(埃菲尔铁塔、红酒、奶酪等等),而它们共同作用,会产生比法国单独一个线索更多的激活,然后扩散到相联系的记忆痕迹——巴黎。相反,如果你只是表浅地学习了法国—巴黎这一对关系,仅仅看到法国这个词本身,或许就无法产生足够的激活来触发关于巴黎的记忆痕迹。激活扩散的主要影响在于,为了最大可能地记住新概念,你应当尝试在新概念与已知事物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

如果目标概念与其他许多概念都有联系,那么它被激活(并被检索到)的概率一般比只有很少几个联系的情况要大得多。检索失败或者无法回想起一个记忆痕迹,可能有许多原因。一个原因可能是在学习时注意力不够。研究人员发现,在学习的同时做其他事情的学生,在日后测试中的表现比一次只专注一件事的学生差30%~50%。这个结果表明,多任务处理——同时做许多件事——对于学习非常有害。

导致检索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激活线索数量不足。线索是与目标记忆痕迹相联系的信息,要检索记忆痕迹,必须先激活它们(关于背景线索的更详细说明,参见检索与干扰部分)。如果有许多线索被同时激活,从线索到目标记忆痕迹的激活就会传播得更快。为了说明这一点,试试下面这个小实验:想任何一种超自然生物的名字。现在想一种发音与“悔”押韵的超自然生物。你一下子就想到了“鬼”还是在第二个问题之后才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只给了你一个线索,可以指向多个可能的目标记忆。例如,你可能想到了仙女、土地神、天使,诸如此类。

第二个问题给了你两个线索,它们共同产生了足够的激活让你想起“鬼”这个词,远远超过对其他概念的激活。因此,“鬼”这个词被检索出来。再考虑一个我们每天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例子:你坐在厨房餐桌旁时决定把一本书还到图书馆。后来你在上学路上经过图书馆时忘了还书,可是当你回到家,看到厨房的餐桌,突然就想起这回事了。记忆痕迹是和编码时的背景一起被编码的。

尽管图书馆显然是比厨房餐桌更相关的背景线索,但在记忆编码时出现的是厨房餐桌而不是图书馆,因此它和还书被编码在了一起。当你有一个打算时,尽可能生动地想象自己正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做那件事是非常有用的。例如,想象你自己路过图书馆,进入那幢楼,然后还书。关注细节——你在图书馆周边可能注意到哪些物体/建筑?通过这样做,你就将路过图书馆(以及周遭的物体)这个线索与还书这个目的联系了起来。之后当你路过图书馆时,就会自动触发这个目的

结语

如果在考试期间难以回想起一个重要的概念,那么你需要激活尽可能多的相关线索。例如,试着想想自己正处于复习的环境下,尽可能生动——想象你面对着打开的课本,坐在书桌旁,正在记笔记。仅仅只是想象编码的环境,就有助于产生足够的激活来成功检索到记忆痕迹。同样,试着回忆你在学习这个一时想不起来的概念时所处环境的细节(例如在课本的哪一页,在这个概念前后你还学习了哪些其他概念)。注意,要成功检索记忆,激活相关联的线索非常重要。

举报/反馈

光禄财经说

224获赞 576粉丝
光禄经济器,精微自深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