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情绪和表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比如看到可爱的事物时,产生愉悦的情绪,脸上有微笑的表情;看到不喜欢的东西时,会产生厌烦的情绪,露出厌恶的表情,等等。我们基本上会无意识的对遇到的所有人事物进行判断,然后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表情。那么,情绪和表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这次,我们来谈谈相关的几个情绪理论。
威廉·詹姆士在1884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情绪体验主要是身体变化造成的。丹麦心理学家卡尔·兰格几乎在同时发表了相似的理论,因此这被称为“詹姆士-兰格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当身体产生(生理)变化时,我们感受到这些变化,这就是情绪。”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通常人们认为情绪会引起行为,我们快乐所以大笑,我们悲伤所以哭泣,我们害怕所以逃跑。而詹姆斯-兰格理论则认为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也就是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也就是因为我们大笑所以快乐,因为哭泣所以悲伤,因为逃跑所以害怕。举个例子:你看到你心仪的人,身体会产生心跳变快、脸红、出汗等生理现象,随后我们知觉到了身体反应,从而体验到了害羞的情绪。
坎农-巴德情绪理论(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也称“丘脑情绪说”,是情绪理论的一种。认为情绪是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也就是说,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提出者是美国生理学家沃特尔·坎农,后来得到其弟子菲利普·巴德的支持和扩充。
举个例子来说:在你看到你心仪的人时,丘脑将这个信息向上传至大脑,大脑体验到害羞的同时,还将这个信息向下传至交感神经,使你的身体产生心跳变快、脸红、出汗等生理现象。
很多研究表明,人为表现出某种面部表情,能导致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产生或增强,这种人为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具有反馈效果的观点,被称为面部反馈假设。
“面部反馈假设”有着广泛的理论背景,最早可追溯到Darwin与James这两位情绪研究的先驱者,是他们的思想激发了后来的一些理论家把“反馈”的概念纳入到他们各自的有关情绪的理论中。每个对于该假设的研究都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真的具有反馈作用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2)这种反馈的模式如何?(3)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反馈必须要以“自我知觉”作为中介吗?尽管相关研究文献正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这三个问题的争论没有停止。
相关的情绪理论还有很多比如:评定-兴奋理论、情绪三因素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等等,有相当多的情绪相关理论,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
上述的理论其实都不能完美解释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比如詹姆斯-兰格理论。有很多研究者都指出了该理论的不足之处,比如:即使通过手术切断内脏和中枢之间的联系,很多实验动物依然存在情绪反应。他们片面地强调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而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所以这个理论受到很多批评。这些理论只是给研究者们一个全新认识问题的角度,不要过度迷信某一种理论解释。
这篇文章介绍了太多理论的东西,最后让我们回到生活和实践中。虽然当前对于面部反馈假设的认识并不深刻,但是人为表现的情绪会导致某种情绪的产生或加强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如果经常心情不好,可以经常的笑一笑,可能就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呢。如果你现在心情不好,笑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