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分享行为的形成不仅能帮助幼儿形成和谐的伙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幼儿在社会性发展程度上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幼儿活泼热情、乐于助人,深受同伴和教师的欢迎;有的幼儿喜欢独处,不肯与他人交流,常常游离于团体之外,容易被伙伴忽视。同时笔者还发现,幼儿在自由作业环节、区域活动环节中容易产生意见不合、争抢玩具等争执现象。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洛阳市某两所民办幼儿园为调查对象,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希望幼儿教师和家长能够加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引导,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让幼儿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以洛阳市某两所民办幼儿园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共观察幼儿80名,并从中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笔者共向幼儿教师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问卷目的是为了了解幼儿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指导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要素及养成策略。经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现状如下。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情境
幼儿分享行为多发生在日常生活活动和区域活动中。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来看,发生在不同活动情境中的分享行为情况为:自由活动、进餐等日常生活活动的分享行为占29%;建构区、阅读区、娃娃家等区域活动的分享行为占25%;游戏、体育锻炼等户外活动的分享行为占19%;集体教学活动的分享行为占18%。日常生活活动和区域活动中的分享行为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其他活动,占总调查次数的一半以上。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频率
在观察中笔者发现,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频率总体较低,且不同性别的幼儿分享行为发生次数存在差异。从调查问卷结果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女孩占总调查人数的68%,有分享行为的男孩占总调查人数的32%。由此可见,女孩出现分享行为的频率高于男孩。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主要动机
幼儿分享行为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外部动机。依据心理学概念可知,内部动机是幼儿为了自己的需求或者为了获得成功感受而主动地与他人分享,而外部动机是幼儿为了得到大人表扬而产生的分享动机。在与幼儿相处时,笔者了解到,有的幼儿产生分享行为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有的幼儿与同伴分享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从调查数据来看,幼儿产生分享行为的动机中,外部动机占50%,内部动机占43%,内外兼有的动机占7%。
(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幼儿分享行为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在分享的主动性方面有所差异,有的幼儿能自觉主动地与他人分享;有的幼儿是采取双方互换的方式分享;还有部分幼儿需要经过教师的劝说后才愿意分享。因此,可将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水平分为主动型、意愿型和劝告型三种类型。从调查数据来看,需要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被动地与他人分享的劝告型幼儿占总调查人数的25.63%,愿意与其他幼儿互换分享的意愿型幼儿占总调查人数的58.82%,自觉与他人分享的主动型幼儿占总调查人数的14.35%,其他情况的幼儿占总人数的1.2%。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经过以上对幼儿的观察和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幼儿分享行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幼儿分享意识不足,易受活动情境影响,且发生频率较低;分享行为有功利性,需要外部动机;幼儿分享行为整体水平不高,且缺乏规则意识,需要教师指导。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幼儿,明确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找到有效的培养策略。经过调查发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许多,具体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个人因素
首先,幼儿对分享的看法与概念的理解是行为的根本。研究者许政援发现具有亲社会性概念的孩子,有明显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获得正确的分享观念,其分享的主动性也得到提升。那些能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的幼儿,以及认为分享是互助过程的幼儿,其分享行为发生的次数也明显多于其他幼儿。
其次,36岁的幼儿普遍具有“自我中心性”,这个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情感水平还比较低,事事以自己的需要为主,较少考虑到其他人。年龄越小的幼儿,越以自己为中心,相应地,他们的分享行为也较少。
最后,情感也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社会交往活动都是带有情绪化因素的,个体在进行亲社会行为前必须有能唤起他产生此行为的情绪。比如,大一班的畅畅在幼儿园升旗仪式上担任小小主持人,其自然大方的表现以及流畅的语言表达获得了园长的表扬。回班后,畅畅开心地跑到李老师面前分享自己受到园长表扬的喜悦,李老师也竖起大拇指表扬并鼓励畅畅加油。在观察中发现,畅畅经常主动和老师及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其分享行为明显多于其他幼儿。这些行为表现与畅畅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不能忽视情感因素的影响。
(二)教师因素
幼儿在幼儿园中除了和同伴一起玩耍之外,最主要的接触对象就是教师,因此教师也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教师的言行与态度。比如,中班自由活动用雪花片拼搭一个小汽车,小妍因自己的雪花片不够向教师求助,教师问周围小朋友有谁愿意分享给小妍两个雪花片。最终只有媛媛主动和小妍分享了雪花片,于是教师就在全班表扬了媛媛。在这一案例中,媛媛乐于与同伴分享的行为得到了教师的赞扬,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肯定的态度不仅强化了媛媛的分享行为,而且让媛媛为其他幼儿树立了榜样。
此外,教师的指导方式也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教师普遍具有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意识,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指导。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小妍求助的机会,引导其他幼儿主动分享,教师的指导为幼儿的分享行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三)同伴因素
在调查中,笔者将同伴关系分为朋友型和非朋友型。根据分享主体和分享对象之间的关系,对照在幼儿园观察到的幼儿分享行为事件,笔者发现分享行为大多发生在朋友型的同伴之间,普通同伴之间的分享行为发生较少。因此,幼儿分享行为受同伴关系的影响也较大。
与此同时,同伴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榜样,榜样对幼儿有重要的示范教育作用。比如,大一班幼儿畅畅是班里最受欢迎的小男生,也是教师的得力小助手。畅畅会经常将在家里或者出去玩的所见所闻主动和老师与小朋友分享,并且把好吃的小零食分享给小朋友。李老师经常以畅畅为榜样告诉其他小朋友要向畅畅学习,渐渐地班里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也有所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也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后天的培养学习密切相关。通过上述调查与分析及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可知,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一)及时与幼儿沟通,提高幼儿分享意识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很少分享或者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在于幼儿缺乏分享意识,没有分享观念,这就造成了幼儿易于出现脱离集体,为了争抢东西而发生纠纷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分析其中原因,努力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提升幼儿的分享意识。首先,要注意把握沟通时机。当教师发现有幼儿不愿与他人分享时,要在了解其中原因之后,把握沟通的最佳时机,及时与幼儿沟通,其目的在于让幼儿真实感受到分享的意义。比如,在玩具区或自由活动区经常出现抢夺玩具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及时与幼儿沟通,了解双方为何要争抢玩具,告诉幼儿玩具是大家的,可以轮流分享使用。其次,教师的语气态度在沟通中也非常重要,它会传递一些潜在的信息。幼儿非常信任教师的话语,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教师言语或立场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与幼儿沟通的过程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多地表现出强迫或责怪的态度。比如,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幼儿的分享行为,发现幼儿有争执时,要及时在沟通后表扬与肯定能主动分享的幼儿,从而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最后,教师要注重肢体语言的沟通,利用眼神、动作、表情等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从而提升幼儿的分享意识,增加幼儿的快乐体验。如上述雪花片案例中,媛媛主动把自己的雪花片分享给小妍,教师给媛媛一个大大的拥抱,日后的其他活动中教师发现媛媛的分享行为变得更多了。
(二)创建合理规则,养成良好分享行为
幼儿争抢行为最易发生在日常活动和区角活动中,这些活动也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增强分享观念,养成规则意识的最好机会。要使幼儿分享行为经常出现并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习惯,就需要建立起合理的规则,让幼儿逐渐养成规则意识。具体的规则有:一是平等分享原则。平等分享意识的形成,对幼儿来说确实不易,因为该阶段的幼儿交友更多地由利益来决定。在分享过程中幼儿往往会有选择地与部分人分享,如经常会听到幼儿说“我不想给你,因为你不是我的好朋友”,这时教师可以告知幼儿,分享就是平等地和大家一起分享,不能只和喜欢的小朋友分享。二是轮流分享原则。在不同的日常活动或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形成轮流分享的意识,减少幼儿争执的发生。当幼儿同时对一件物品感兴趣时,教师应当让他们有秩序概念,使他们学会轮流使用某件物品,而不能单独霸占物品。
(三)创设良好环境,塑造幼儿分享行为
当幼儿有了分享的意识,并初步树立了分享的观念后,教师就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分享的乐趣与快乐,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从而更好地塑造幼儿的分享行为一方面,幼儿园应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如幼儿园可以在教室设立分享区、分享墙等,设置分享日,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分享平台,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另一方面,幼儿园应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幼儿在与他人分享时,内心需要很大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也是幼儿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并及时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
(四)营造和谐气氛,树立积极的分享榜样
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一个亲密、宽松、和谐的氛围。要形成分享行为,教师首先应该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教师不仅可以在班级内部形成融洽的氛围,而且可以让幼儿走出自己的教室,与其他班级的幼儿形成友好和谐的氛围。另外,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榜样起到很大的作用。幼儿处于观察模仿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同伴的影响是巨大的,同伴的榜样作用比教师的作用要大许多。因此,当同伴出现分享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并给予肯定,引导幼儿积极向榜样学习。除了同伴的影响,教师的榜样作用也不容忽视,由于3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有明显的“向师性”心理,因此教师也要作出良好表率,在日常教学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为幼儿作好榜样。·
(五)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增强分享主动性分享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个人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有关活动,让幼儿感受分享的快乐,增强分享的主动性。比如,大一班幼儿珂珂很喜欢带零食到幼儿园,但是他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教师目睹这一情况后,组织了“我和大家分美食”的活动,邀请小朋友都来分享自己喜欢的美食。在活动中珂珂模仿着同伴分享起了自己的零食,其行为得到了同伴的欢迎,珂珂也得到了其他小朋友分享的美食。活动之后珂珂多次表现出主动分享零食的行为。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让珂珂切身体验了分享的乐趣,改变了珂珂不愿分享的意识与想法,让他也学会了主动分享。另外,学前期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成人的接触时间逐渐减少,与同伴的交往越来越多。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微妙的影响,它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帮助塑造幼儿的个性、社会行为和价值观,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动因。所以这个时期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交际和游戏环境,而且还要设计有趣的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游戏,进一步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总之,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学会分享、快乐分享,不仅有利于幼儿人格的发展,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多方面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只有教师正确引导,再加上幼儿个人的努力和实践,幼儿分享行为的提高才有机会成为可能,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