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心理学家阿德勒

01

一位朋友的话:亲情的缺失,不止缺少爱,对一生性格的养成影响很大。因亲情的缺失,我没有安全感,严重缺乏自信,缺乏爱的能力;因没有被关注,所以不善表达,也不敢主动说话。

这么多年潜意识里就怕别人不喜欢我,所以做事更多的考虑别人的感受,很少关注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最难的是不知如何处理与亲人以及周围人的关系。没有父母出席的成长,让我的内心非常脆弱与敏感,性格自卑、慢热,没有安全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认为,“一个人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与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有的“爱”并不会表现那么舒心,是不正确的价值观输出。很多人活在父母的控制下,父母给的“爱”成为一生无法抹去的阴影,时常在脑海里、心里挥之不去。

父母说的话成为恐惧、伤害;家,成为地狱般的存在,最想逃离的地方。也许,自己受过伤的人才知伤口有多痛,更喜欢独处、沉默与发呆。

02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作者苏珊·福沃德写过一段话:在后来的心理修补中,他们需要建立起自我存在的价值感,知道自己的存在很重要,值得珍视。要学会付出的时候有所保留、尊重自己的权利和感受。

我们应学会理性看待父母应承担的责任 ,并不是让我们去记恨和埋怨他们的所作所为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我们要直面过去的悲痛经历,这是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允许自己情绪的各种表达和波动,不要压抑在内心,释放出来,你才能获得精神上真正的治愈和成长。

03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只要你愿意,性格随时随地可以改变。”

一个温柔的人,也经历过荆棘坎坷,掩盖满身伤痕累累,试着摸摸你的头告诉自己,不要怕,那些不是你的错。

内心的悲痛和愤怒,最终都要靠自己去消耗,处理好消极的情绪和周围握手言和,也是一种愈合心灵伤口的方法。

真正的原谅是卸下伪装,和自己和解,拥抱曾经那个无助的自己。

04

东野圭吾在《时生》中写道:“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如果命运发给你一手烂牌,没办法,只有想办法把它打到最好。而努力,是我们手里最后的底牌,只有它,才可以让原生家庭给你的痛只是一阵子,而不是一辈子。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会一味指责父母早年对自己的伤害,而会把他们放回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去理解,并与自己内在的执念和解。

05

红遍全球的顶级网红李子柒,在2020年4月,国外Youtube的粉丝过千万,远远超过有影响力的CNN、英国BBC的粉丝量。

事业成功的背后,李子柒也曾有个不幸的童年,从小父母离异,还被继母打,但成年后的李子柒,视频中永远是对奶奶细心的照料、百般的呵护,连视频停更,也是为了照顾奶奶。

李子柒成功治愈原生家庭给的伤害,成功逆袭。

06

然而,原生家庭真的有影响人生走向的巨大能量吗?

也许下面这个男孩的故事,能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原生家庭所对我们的影响。



20 世纪初,美国一个犹太移民家庭,塞缪尔夫妇生下一个小男孩,他们给他取名为亚伯拉罕。之后他们又生3 个男孩 3 个女孩。



他的父亲塞缪尔对婚姻和妻子的失望,经常在家以外的地方消磨时光,避免当着孩子们面和妻子发生冲突。



那个年代同目前很多家庭一样,夫妻的婚姻名存实亡,但为了孩子,凑合在一起。更多时候,在这个家庭里,父亲是缺席。

糟糕的婚姻状态,对宗教的痴迷,让他的母亲陷入可怕的情绪漩涡,作为家庭的主导者,她经常因一些小小的过失常斥责她的孩子们:“上帝将严厉的惩罚你!”,而那些小事仅是她不喜欢做的事。




小亚伯拉罕儿时顽皮,爱爬窗户,母亲便威胁他说:“你要是从窗户里爬出去,你就不会再长高了!”

为了达到管教和发泄情绪的目的,他的母亲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

小亚伯心疼被丢弃的小猫,偷偷把它们带回家里的地下室喂养,母亲发现小猫后勃然大怒。

她当着吓呆的小亚伯的面,把小猫拧起来,把小猫的头向着地下室猛撞,直到撞死。

小亚伯十分喜欢音乐,一次他在旧货店淘到一些喜爱的唱片,正放在卧室的地板上仔细观赏时,母亲走进来斥责他收起来。

而沉迷唱片的小亚伯忽略母亲的警告,他仅离开房间几分钟,再次回来时,就发现母亲一边使劲的踩踏着这些唱片,一边愤怒的喊叫 “我告诉你什么了!”,直到把它们全部踩碎,才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离开房间。

这些事,常在小亚伯的童年里上演着。

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一直是自私、吝啬、暴虐的存在。她甚至给冰箱的门上锁,只有当她想给自己弄东西吃时打开冰箱,允许孩子们吃一点零食。




亚伯成年后,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但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精神病。



他对母亲的反感和憎恶贯彻他的一生,偶尔在公开场合谈起母亲,也全是负面和仇视的言论,他没有原谅过她,甚至拒绝这样去理解她:她是自己成长环境以及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从十几岁离家后,在母亲的有生之年里,他只去探望过她几次,这一生,都未曾和母亲和解。

出生在毫无幸福的原生家庭,一辈子也没感受到母亲的爱,按照很多人原生家庭论调,亚伯的人生,应从此废掉,他的性格应变得阴郁、古怪,婚姻应很不幸福。

然而,内心带着伤痕和痛楚的亚伯,用他一生的成就和家庭幸福证明了: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亚伯的全名叫亚伯拉罕 · 哈罗德 · 马斯洛。


他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也许你不认识他,但一定听说过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种需求按层次逐渐递升,在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以后,就会去追寻高层次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地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是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在研究中,马斯洛发现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安全、爱、自尊等都得到适当满足,自身已形成持久的价值观、意志力以及稳定的爱情关系,也能明确自己要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而在层次需求理论中没有任何一条提到,想完成自我实现的前提,是要拥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



马斯洛也身体力行的验证这一点。他成长为一位温和仁慈,广受人们敬佩的心理学家,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的生活也非常幸福。

图片为网上下载,不妥联删。

举报/反馈

情感文化小陈

14.5万获赞 2.7万粉丝
以简短明艳的文字来动人,大爱之心度人
乘风计划作者,情感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