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身边有两类性格完全不同的人。
其中一类,他们思维比行动要多。
这种人和朋友聊天时,往往夸夸奇谈,巴不得有一个舞台能够足够充分地展现自己,认为自己涵盖了天地间所有的才能。
但事实上,现实里的他们却过得有如一团乱麻,捋不清。
因为他们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非常缺乏行动力,所以导致他们想的东西都没实现,总被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消磨着。
这就形成了「内耗」。
而另一类人呢,他们的行动多于思维。
他们会将所有的视线集中在想做的事情如何实现上面。
有什么想法,就立刻付诸实践,和第一类人恰恰相反。
此时的你可能会默默地对号入座,也有可能不以为意、嗤之以鼻。
但事实却是——生活中第一类人,想的比做的多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而你,可能正好恰是这多数人中的一个。

01

你活在内耗中吗?
我偏好这样的定义。
个人因注意偏差、思维困扰、感受与理智冲突,体验到的身心内部持续的自我战斗现象——这就是“内耗”。
“内耗”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自控力等心理资源的无谓消耗,减弱甚至摧毁我们的行动能力。

“为什么我已经休学了,却每天什么都不做,却依然感觉非常累,甚至都无力爬下床?”

“为什么我想控制自己不发脾气,却很容易愤怒?”

“为什么我总是犹豫不决,害怕改变又害怕不变,不清楚自己的目标,难以独自做出选择。”


在咨询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反馈,这些现象无疑都是陷入了“内耗”之中。

02

内耗的五种表现
在对“内耗”这一心理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对内耗的表现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我们往往都有内耗的思维,只是更多时候,我们被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而不自知。
1、思维闪回
这指的是创伤性记忆的重现。
当我们遭到了严重的个人伤害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会不受控制地再次浮现我们发生伤害时的场景。
我们的身体、情绪,会再次体验到曾经经历过的强烈伤害。
2、思维反刍
在我们往期的文章当中,有详细地介绍过反刍的原因和伤害。
在这里,它也同样成为了内耗的重要表现之一。
反刍思维使我们进行重复地思考,让负面情绪再一次浮现在脑海之中。
正是这种对遭受事件的重复性消极回想,阻碍了事件的深入解决,重新将个体再次陷入消极情绪和行为当中。
3、多思
这里的多思指的并不是像思想家那样睿智的思考,而是心理学上的问题行为。
它代表着一种念念相续不断的推演思维,是恐惧、迷茫和不安情绪的突出表现。
比如说在工作中上司挑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当众批评了你。这时你的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念头——“我错的是不是很离谱?上司会不会自此对我产生偏见?对我产生了偏见我该怎么办?我该不会被开除吧?”
如此,你就是遭遇了多思的困扰,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失控的思维,生活就会变得困顿不堪。
4、标签化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简单却粗暴,极易让我们自身和外界产生冲突。
对于个人来说,标签化思维是自我伤害的起源。
倘若在犯了一个错误之后,个体对自己说“我真蠢”、“我就是个失败者”、“我什么都做不好”,给自己贴上了这样的标签,那么在今后的行为处事当中,也一定会做出自我厌弃、自我惩罚的行为。
5、思维唤醒
这一点稍微和前四种思维困境不同,对个体而言,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被某些冲动、欲望左右自己的行为。
根据研究数据表明,思维唤醒更多是勾起我们不愉快的记忆和感受,而快乐的回忆,很容易被我们遗忘。
如果你正遭遇思维困境,记住,这是大脑的正常反应,是一种近于本能的习惯。

03

如何处理内耗?
当个体减少内耗,不但能够降低个体的精神痛苦,还能为个体解放更多创造力。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走出内耗,摆脱心理困境?
意识到内耗对我们自身的消耗及其导致这种现象的内外因。
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调动起自己的勇气,真正停止内耗,打破内耗,从内耗中脱身。
首先,调度勇气,要直面内耗带给我们自身的恐惧。
我们在恐惧什么?
我们似乎对坏消息在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我们总是拖沓,总是在“正要去做”的路途中停歇、来来回回地打休止符。
然后,“我原来做不到啊”这样的消极反馈,又让我们陷入了新的自我谴责的内耗陷阱里面。
此时此刻,我们就需要调度自己的勇气,去直面现实、寻找未完成的原因。
其次,对认知进行推翻和重建。
前文有提到,我们的思维总是聚焦着消极的地方。
面对这样的误区,我们需要跳出原本思维的逻辑,积极寻找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中,“接纳自我”是有效处理内耗,重新开始新生活的主要重点。
错误的接纳反而会导致新一轮的内耗,而真正的接纳则是敞开胸怀——客观地面对事实,体会真实感受,内观自我思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改变。
如果想了这么多,计划了如此多的步骤,但我们终究停留纸上,那还是无意义的空想。
要改变大脑思维,最好的办法,也就是改变行为。
于是,我们需要摆脱自我斗争的无效行为方式,构建新的行为习惯。

04

结束语
海耶斯曾总结出一个有力的论断:幸福不是人生常态,痛苦才是。
剔除“内耗”的习惯,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这也是我们人生为什么有时总是纠结于一处小事,“起起-落落落落”的原因之一。
接纳真实的自我,让评判、指责、自我惩罚等内耗行为不再压榨我们的身心资源。
让自身行动起来,一点一滴地改变。
举报/反馈

桥恩心理

6759获赞 684粉丝
您的睡眠、心理健康管理专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