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新鲜事 | 村小学生一首《酒干倘卖无》,唱得一旁同学泪流满面!

小学生唱哭同学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

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一首深情的

《酒干倘卖无》

唱出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唱出了孩子对父母深沉的爱

近日

在贵州毕节一所小学的班会课上

一位小学生

演唱《酒干倘卖无》的视频

在网上悄悄火了起来

这位演唱的男孩

歌声和脸色都带着深情

听他的歌声,仿佛能看到画面

一旁的同学们

陶醉在这首歌里

有的同学用欣赏的眼神看着他

有的同学甚至泪流满面

视频拍摄者曾老师介绍

在当天的班会课上

他放了一部

关于父母养育孩子的电影

给同学们看

然后教他们这段歌曲

孩子们被电影和歌曲感动了

小男孩唱着唱着

周围的同学就哭了

老师介绍

视频里的孩子们

今年二年级

他希望通过类似的班会

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

“感知到父母的辛苦

希望他们未来能成为

有品格有品德的人”

歌声里知父母恩

为有爱心的老师

和有孝心的孩子们

点赞!

(来源:新华社)

现在的农村孩子不少都是留守儿童,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也日益重视音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也有些父母出现“寒门贵养”的情况——

大山深处奏响“放牛班的春天”

“暖慢慢飘进心窝,远方传来一阵风响。它曾多次想吹散暖气,他们在某个地方相遇,慢慢地寻找着未来。从懵懂的少年,走向成熟的青年……”

这段歌词来自“遇乐队”主唱晏兴丽所作的歌曲《遇》。

8月19日,在贵州六盘水大山深处,一场独特的直播演唱会吸引了上百万网友的关注,网友被孩子们清澈、自信的眼神所感动。这场承载了11个孩子摇滚梦想的演唱会,也在大山深处奏响了“放牛班的春天”,而《遇》这首歌则写出了晏兴丽的心声。

从险被关闭到成了“最摇滚的小学”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音乐家克莱门特到法国乡村一所男子寄宿学校当助教时,通过筹组合唱团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音乐潜能,让这群孩子从美妙的歌声中找到了自我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如今,这样的故事也在贵州大山深处上演。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老师顾亚带着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组成了“遇乐队”和“未知少年乐队”两支摇滚乐队。在抖音上,他们练歌的视频被广泛传播,这两支大多由留守儿童组成的乐队也因此被广泛关注。

今年33岁的顾亚出生于贵州盘县,2014年艺术专业毕业后,带着吉他,他踏上了成为乡村教师的道路,在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腊寨小学教语文和音乐。

“有一天,学长郑龙跟我说,山顶上的韭菜坪附近还有一个海嘎小学,他兼职那里的校长,但这所小学老师非常少,开班不足,就快关掉了。拯救它的唯一方式是多找几个老师,多动员学生回山上读书,打造成一所‘完小’。”顾亚说,他是山里娃娃,不忍心让学校关掉,于是就答应了。

2016年,顾亚便开始在艰苦的条件下振兴海嘎小学的工作。他和校长郑龙拉来了其他9个老师,老师们又各自动员了一些学生。接着,他把音乐带到了山巅。2018年,他们组建了第一个乐队“遇乐队”,第二年第二个乐队“未知少年乐队”也成立了。

“2018年我发了第一条抖音,记录我和孩子们的生活。除了孩子们排练的视频,还有我们在韭菜坪跳舞,看到‘贵州屋脊’的山山水水。有一天,我打开手机发现我们突然火了,我们成了‘最摇滚的小学’。”顾亚说。

孩子的音乐梦被点燃

“‘暖’代表了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温暖,而‘风’则是一开始组乐队时,外面的人对顾老师、对乐队、对我们玩摇滚这件事的流言蜚语。很怕‘风’就把‘暖’吹散了,幸亏没有。”谈起歌曲《遇》的寓意,15岁的晏兴丽不紧不慢地对记者说。

晏兴丽在父母离婚后,就跟着爸爸一起生活。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只有她和弟弟、妹妹在家,大多数家务都是她做。

“爸爸也很喜欢音乐,在家的时候,他每天早晨都会拿手机放歌。我也很喜欢唱歌,因为不开心的时候,唱歌就会让心情变好。”晏兴丽说,最初学摇滚、组建乐队的时候,村里人不理解,觉得是“胡闹”,还是应该好好念书。但她觉得唱歌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快乐了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如今,晏兴丽的音乐梦已经被点燃,写《遇》这首歌,只是一个开始。

由于爸爸在外地打工,今年12岁的“未知少年乐队”吉他手熊婷跟着妈妈在家生活。音乐对熊婷的改变显而易见。此前,熊婷的性格比较内向,但只要围绕着顾老师坐在一起弹唱,副歌唱得最大声的多半是她。扫弦时,她总是咧嘴笑着。

“学音乐让我变得自信了,也敢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了,以后我想当一名音乐老师。”熊婷说。

顾亚告诉记者,8月初,乐队到另一座山上参加一场表演。孩子们排练了一天,回到宿舍发现保管钥匙的人不在,就坐在走廊的地上等。在一片静谧中,熊婷捧着脸,忽然唱起了《桥边姑娘》,很快大家也跟着唱了起来。音乐随风飘散,吸引了整个走廊的人出来听、跟着唱。歌声越来越大,大人们仿佛也成了孩子。

补齐乡村学校音乐教育的短板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基本实现。但音乐教育在乡村仍是一块短板,许多乡村学校音乐教师都是由并不专业的老师兼任。

不过,记者注意到,除了贵州,目前湖南、海南、四川、河北等很多地方也已开始采取措施,让乡村孩子接受有质量的音乐教育,点亮乡村孩子心中的“音乐梦”。

例如,2018年5月,由湖南省教育基金会、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以及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等共同推出的“快乐合唱3+1”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推广公益项目启动,目前已在湖南多地落地,力求让“朗朗的读书声、动听的歌声、悠扬的琴声、愉快的欢呼声”在校园回荡。

湖南省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聂荣华介绍说,与以前单纯捐款给贫困地区学生的公益项目相比,“快乐合唱3+1”项目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在筛选项目时,将持续关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帮助乡村学校补齐音乐教育的短板,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穆维平对记者表示,音乐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快乐,更重要的是在舞台上练就的自信和乐观,他们将受益终身。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师资、软硬件投入都有较大的增加,尤其是特岗教师设立,带动了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一些接受专业训练的艺术老师的到来,给农村基础艺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孩子们在接受现代音乐熏陶时,不仅提升了音乐素养,也拓宽了视野,为广大留守儿童填补了因为缺少父爱、母爱带来的空虚。

“很多孩子有音乐天赋,一旦有人系统指导,他们的才华就会被激发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喜欢音乐、爱唱歌的孩子提供指导,提供舞台,让他们也有勇气和信心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找到自己的‘诗和远方’。”顾亚说。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 杨召奎)

一根跳绳,带领孩子们“跳”向世界

今年7月,在挪威举办的跳绳世界杯上,赖宣治带领广州花都跳绳队17名中小学生,在26个国家近千名参赛者的角逐中,斩获85金23银15铜,刷新了7项世界纪录。那个被广大网友称赞为“光速少年”的选手岑小林又一次横扫了世界舞台。3分钟,1141下,岑小林刷新了自己去年创造的世界纪录。

而这已经不是七星小学的孩子们第一次“横扫”世界赛场了:2014年,全国性跳绳比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拿到36块金牌;2015年,迪拜首届世界学生跳绳锦标赛,拿到金牌总数28枚中的27枚。如今,七星小学跳绳队已经培养出了20多个世界跳绳冠军,创造了10多项跳绳世界纪录。

赖宣治带领这所由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弟组成的学校学生从零起步,一步步地从小操场“跳”上了世界的舞台。许多人都好奇,为什么他们能做到?

“不会跳绳”的金牌教练

9年前的赖宣治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成为一名跳绳教练,而手中这条小小的跳绳,会让那么多孩子跳上了世界舞台。

201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赖宣治来到了广州七星小学任教,成为学校建校35年以来首位大学生教师。彼时,七星小学办学条件非常差,全校师生不足150人,学生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弟的子女。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体育器材不够,课程设置不完善,孩子们长期缺乏专业的体育训练。课堂上孩子们拘谨的样子、空洞的神情让赖宣治仿佛又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心里一阵酸楚。“我是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孩子,小时候几乎没上过体育课,对体育项目很陌生。”他暗地发狠:一定要把学校的体育搞起来。

他本打算从最基础的篮球、足球等项目开始教起,可器材费对学校来说又是一笔开销,加之学校缺少场地,让赖宣治左右为难。而这时,当地教育局正在大力推广跳绳项目,他觉得这是个好法子:“跳绳这个运动简单又不占地方,对七星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再适合不过。”

但很快,赖宣治就面临一个巨大挑战——他不会跳绳!教育局组织的体育教师跳绳基本功测试, 他考了3次才勉强及格。“半路出家”的赖宣治天天琢磨跳绳,“整个心都扑在这上面,晚上睡觉做梦都想着怎么去跳绳,简直像疯了一样。”赖宣治回忆道。

经过不断观察与尝试,他找到了诀窍:弓腰半蹲式跳法。要领有了,赖宣治又摸索了一套传授方法,他将跳绳与其它体育运动相结合,触类旁通。“握绳和拿羽毛球拍很像,花式跳绳则和舞蹈、武术也有些类似。”他边为学生放视频,边分析讲解动作要领。

很快,孩子们耍弄的一招一式都有了模样,可赖宣治认为还有精进的空间。受摩托车刹车线的启示,他自制了一条“刹车线”跳绳,上手时快了很多,从原来的30秒单摇70多下增速到100多下。

从此之后,赖宣治独创的“半蹲式”跳法和“刹车线”跳绳成了七星小学跳绳队队员的标配,也成为团队征战四方的法宝。

不被理解的造梦人

训练刚开始一年,赖宣治的跳绳队并没有太大突破,但挫折和考验却接踵不断,甚至一度出现解散危机。赖宣治要求严格,每天早上从6点半训练到8点,下午从4点半训练到5点,雷打不动。有家长怕严重影响孩子学习而强烈反对,将赖宣治围堵在校门口责骂,要求他解散跳绳队。一年后,原本50多人的跳绳队只剩下五六人。

跳绳队的很多孩子自卑、内向,做好了以后像父母一样外出务工的打算。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赖宣治意识到,他只能用成绩来回应。

赖宣治不甘心队伍就地解散,挨家挨户家访,最多的一家跑了20多次,才拉回10个学生,勉强保住这支队伍。他从不放松训练,带着队员每天准时出现在操场,对孩子们倾注的热情随着跳绳“嗖嗖”划过耳边次数,积累得越来越多。

然而,跳绳队解散的危机再次袭来。“我的孩子到处比赛,却没有一分钱奖金,是不是你给扣下了?”家长又将赖宣治围堵在学校门口,当着全校师生大声斥责他。赖宣治心中刚刚燃起的希望被浇了个“透心凉”。

他第二天来到训练室,没想到,没有人缺勤,没有人偷懒,所有人都像往常一样进行训练。赖宣治躲在门口默默看着,内心涌上许多无法言说的感受:“他们是真的热爱跳绳。为了这些孩子,我不会解散跳绳队了。”

一年365天中,有360天,赖宣治和他的跳绳队都在坚持训练,旧场地的一块瓷砖都被磨平了。有的孩子因为又苦又枯燥向赖宣治提出退队,但更多的孩子坚持了下来。

而这些更能吃苦、更愿意去坚持的孩子们,最后都在世界舞台上捧起了奖杯,成就了梦想。

小小的绳子,大大的世界

“小小的绳子,大大的世界”,这几乎已经成了赖宣治的口头禅。这一根绳子,不仅将七星小学拉向了世界,也让一个个跳绳队员们发现了自己的无限可能性。

2014年,参加中国跳绳大赛安徽站的比赛时,队里平常最胆怯的女生张茂雪突然走到赖宣治面前,一股脑地把自己在比赛中获得的10多个金牌全挂在了他脖子上,对他说:“老师,我很开心,我拿了好多金牌。”那一瞬间,赖宣治的眼泪就掉了下来。

他猛然醒悟,这根绳子不仅仅能让这些孩子争金夺银,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跳绳可以让孩子们发生改变,让他们对未来的社会、未来的生活有更大的向往,我觉得这才是跳绳的魅力所在。”赖宣治对跳绳这件事情有了新的认知。

不断夺冠,让赖宣治和跳绳队员们都迅速成名。媒体蜂拥而至,原本默默无闻的七星小学声名甚至远播海外。不断打破纪录的队员岑小林,成为代表世界跳绳最高水平的“光速少年”。

在赖宣治看来,七星小学跳绳队之所以能站上世界跳绳之巅,是他们比其他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我会告诉我的学生,世界上只有努力是最公平的。只要努力就能证明自己。”赖宣治说。

在问到赖宣治未来的打算时,他表示:“很多人认为我们拿到这个成绩,就到了一个节点。但我觉得,教育是没有节点的。”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叶小钟)

农民工子女如此“寒门贵养”为哪般?

盘里没肉就嚷着叫外卖,760元的运动鞋只穿一个月,交粉丝群费、反复购买偶像专辑冲销量月均花销1000元,半夜为偶像打榜——这是辽宁沈阳市康平县12岁留守儿童张梓萱的生活状态,而她所在家庭月收入仅有5000元。

并非所有农民工子女都是如此,可张梓萱却是农民工家庭“寒门贵养”的一个缩影。

在农村,很多不太富裕的家庭,在孩子身上却很舍得花钱。父母迫于生计,把孩子留在老家或者带在身边,出于补偿心理,或者认为让孩子吃苦是家长没本事,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优越的物质和教育条件,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这样的“寒门贵养”下,孩子们的状况到底如何?

女儿一首歌买108次,

父亲一袋榨菜分两顿吃

张梓萱的父亲张天洋在山西太原一家小型铝合金型材加工厂打工,母亲靠摆摊卖手套、拖鞋赚钱。拮据下,夫妻俩仍会每月给张梓萱和奶奶转账1500元生活费到微信钱包,这些钱基本都是女儿在花。

张天洋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左右,安装门窗时没时间吃午饭,他会用馒头就着榨菜吃。一次吃半袋,剩下折起来装进塑料袋下顿吃。一件黑色羽绒服坚持穿了10年。他和妻子每个月的生活费不到500元。

“约定好了,考前5名1500元,前10名1000元。”事实上,张天洋知道女儿在追星,偶尔查看消费记录得知,女儿支付3元的消费记录有108次。他觉得孩子孤独,听听歌、追个星不是坏事,只要学习成绩不掉下来就没事。女儿的“爱好”尽量满足,名牌运动鞋、坚果零食、迪士尼文具,几乎每个月,张天洋夫妇都会给女儿邮城里的“新鲜货”。

石春艳是张梓萱的班主任,已经工作31年,她越发觉得如今的家长娇惯孩子。“以前家长帮着老师一起‘教训’,现在老师教训一句,家长恨不得冲过来跟我理论。”让石春艳最为感叹的是,孩子们的物质条件太过“富足”。23个孩子,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零食方面,最困难的家庭也会准备一袋干脆面,一天装一兜子的也有不少。

不只是留守儿童生活“富足”,一些随迁子女也赶超了城里娃。

素描、油画和钢琴,14岁的李舒飞在疫情发生前每个周末要上三个兴趣培训班,月支出1800元。看上去李舒飞父母收入不菲,实际上,父亲是保安,月收入1800元,母亲朱丽是一家超市的临时销售员,月收入800元。“李舒飞的兴趣班算是少的,班里哪个孩子不是四五个?周末安排得满满的,还有学马术、滑雪的。”朱丽说。

补偿心理作怪,

孩子吃苦竟成家长无能

“我和她爸一整天在工作,到家累得只想睡觉。没怎么陪过她,心里有愧。”女儿偶尔会给她洗袜子和内衣裤,懂事得让朱丽心疼。“苦不能苦孩子,穷不能穷教育。”接进城就是让她能享受更好的教育,提升素质,不能像自己一样做一辈子“苦劳力”。

朱丽说,她看到电影中《我和我的家乡之最后一课》里那个没有彩色笔的男孩就哭。她小时候酷爱画画,家里吃饭成问题。小学刚毕业就辍学,“弥补女儿其实就是弥补幼小时的自己。”

然而,私下里,李舒飞告诉记者,她不喜欢美术和音乐,学得很吃力,她还因买便宜的颜料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过。

从事农民工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王冠表示,这是补偿心理在作怪,农民工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刻意提高孩子的物质和教育供给,希望培养成“小公主”“小王子”,改变后代命运。还有一种心态是因为见识受局限,认为在物质和教育上满足不了孩子是家长无能。

“孩子过得不好,肯定是当爹的没本事。”高勇说,他在建筑工地干活,儿子跟他在鞍山、沈阳、抚顺就读过。怕儿子在城里孩子面前自卑,他给孩子买了很多名牌衣服和文具,零花钱给得也足。他觉得,自己在工地打工,不太体面,但只要孩子生活水平够高,就不会觉得这个爹“没本事”“无能”。

更关键的是,孩子们看不到父母打工的辛苦。张天洋告诉记者,每次夫妇二人回村都是穿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买的礼品也多,看上去很光鲜。回村后经常串串门,偶尔打麻将,挺清闲。这可能让孩子觉得家里经济状况不错。

“孩子远离父母,看不到父母工作时的辛苦和忙碌,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会觉得赚钱容易,自己花些钱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王冠说。

吃苦耐劳精神,

任何家庭都需要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吃苦耐劳精神任何家庭都需要。”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秦旭芳认为,关爱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寒门贵养”出的孩子不珍惜劳动换来的金钱,过分依赖父母且不懂感恩,就是在培养“巨婴”。吃苦耐劳、勤俭能干是优秀品质,城里富裕家庭也在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所以无论什么家庭,要为孩子长远考虑,都不能娇惯出奢侈的习气。

“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品格和精神上的厚蓄滋养。”秦旭芳说,对于孩子应该富养还是穷养的争论自古至今一直都有,也是一代代家长们常议常新的话题。思想上富养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自然而然地自信,持有不卑不亢的态度,有进取心和拼搏精神,才能让孩子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王冠则认为,物质补偿其实只是家长们的自我安慰。家长应当多承担子女教育的责任,适当让他们看到自己工作的辛酸,了解到真正的社会并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刻意让孩子吃苦,但力所能及地锻炼还是应当的,比如,孩子从小帮父母扫地、洗碗,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孩子遇到想要的东西可以通过努力劳动换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知道当家时柴米油盐贵,才能尽早独立起来。

“寒门贵养”也是当下社会“未富先奢”的一种映射。“城里一些工薪阶层把孩子当‘富二代’养,攀比下,一些贫困家庭也把孩子当‘富二代’养。” 王冠同时建议,全社会应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农民工家长们的思想转变了,教育孩子的理念才会改变。(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 刘旭)

原标题:《打工新鲜事 | 村小学生一首《酒干倘卖无》,唱得一旁同学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