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这是《学记》中的一句名言,主旨是论教与学的关系,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观点:“教学相长”。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授别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这一观点,对于当下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有很深的指导意义。现在的学校教育,普遍比较急功近利,教师、学生和家长所希望的,往往不是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是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一方面需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而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是提高应试技巧。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面对的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就可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至于学习的其它意义则被大大的掩盖掉了。对于考试分数的狂热,用现在一个非常热门的词,叫做内卷,教育的内卷。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关心教育和学习人们都在努力地寻找解决办法,如何才能够扼制住教育的内卷,使教育能够真正回归本源。教育的内卷不是一天两天才形成的,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要真正扼制住教育的内卷,就必须搞清楚教育内在的一些规律,搞清楚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和变动。
回到《学记》上来,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其实可以发现,整个教育活动中,无论体系多么复杂,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教和学两个活动,没有这两个基本的活动要素,就谈不上教育。因此要研究教育,首先要研究教和学两个活动,而无论是教和学都是人的活动,归根结底首先是要研究人,研究学习者,这是教育研究的真正起点。
在教育萌芽和逐步确立的的阶段,教育者们注意关注的是如何组织好教育、如何扩大教育的规模进而实现全民教育、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而到了现在,教育系统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发达的地步。与此同时,教育中的一些矛盾也充分的暴露出来了,研究教育问题,可以借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将大的问题逐一细分然后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