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剧《刑侦日记》中,王浩信饰演的男主角叶俊峰,有着另一个人格——朱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重人格

弹幕上很多人提到“双重人格”、“人格分裂”、“精神分裂”这样的名词。那么,这些名词指的是什么?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吗?

我们常说的“多重人格”、“双重人格”、和“人格分裂”,指的是同一种疾病,其学名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而“精神分裂”则指的是另一种精神疾病。

在《刑侦日记》中,男主角叶俊峰患的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DID”。

一、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

“多重人格”,其全称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也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hysterical identity disorder)。在心理学或者精神疾病诊断中,多将其简称为DID。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Ⅳ版)(DSM-Ⅳ)中,DID的诊断标准为:

  1. 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种有自己相对稳定对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观察方式、联系及想法)。

  2. 至少有两种身份或人格状态反复地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3. 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其程度无法用通常的健忘来解释。

  4. 这些症状不是由某些物质的直接生理作用(如,酒精中毒时暂时的意识丧失或混乱行为)或一般躯体疾病引起的(如复杂部分癫痫发作)。

二、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症状

1、DID患者身上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个人格身份都是一个区别于其他人格的独特的个体。每个身份都有自己的特征、结构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它们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成长历史、性别、年龄、宗教、性取向等,还可能拥有不同的语言、口音、手势和笔记。

《刑侦日记》中,叶俊峰和朱玑的知识体系、心理和行为特点都不同:叶俊峰是带着痞气、吊儿郎当的警察卧底。朱玑是温雅的笔记专家、小说作者。

叶俊峰“穿得少”、喜欢露肌肉,朱玑“穿得多”、怕冷、喝咖啡都会醉。叶俊峰和朱玑的姿态和走路方式不同、喜欢人的类型不同、思考方式不同等等。

2、不同人格身份的生理水平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DID患者的不同人格身份有着极为不同的呼吸、出汗、心率。甚至一些DID女性患者每个月会有很多时间处于月经期。

3、DID患者身上的不同身份会交替地控制其行为。不同身份会想争夺对身体的控制权,并会经常发生相互间的争执和竞争。

《刑侦日记》中,叶俊峰和朱玑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

也出现过两个身份争夺对身体控制权的一幕:在医院里,朱玑去询问叶朗晴时,陈警官突然闯进来导致叶朗晴受惊后,叶俊峰想要出来,这时朱玑和叶俊峰都想要控制身体,但朱玑压制住了叶俊峰的人格。

4、DID患者常常存在时间和空间知觉障碍,缺乏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唯一性

在《刑侦日记》中叶俊峰和朱玑都知道彼此的存在,应该是在心理医生(魏医生)的帮助下才知道的。

但在通常情况下,DID患者的各个身份之间难以意识到彼此的存在,他们会无法回忆某些具体的事件和个人信息。就比如在《刑侦日记》中,叶俊峰不知道他睡着了的那二十分钟,朱玑做了什么事。

5、此外,大部分DID患者还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边缘性人格障碍、饮食障碍、自我伤害和自杀等症状。DID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状往往具有相似性,互相之间难以区分,这进一步增加了对患者的诊断困难。

在《刑侦日记》中,朱玑出现的原因是叶俊峰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现实的DID病例中,不同人格之间的转换主要源于某种压力、不适应或者应激

并且,从一种人格转换到另一种人格通常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在转换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躯体上的改变比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语调等。在人格身份转换过程中,躯体的残疾都可以发生改变。

《刑侦日记》第一集中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人格转换。

女警官游雁星,邀请“笔迹专家朱玑”分析商场爆炸案中“都是榨菜”笔迹,在这之前,男主角突然很不耐烦地摘掉眼镜、围巾、拉开衣服拉链,这是由朱玑转换到叶俊峰。

而后面,男主围上围巾,由一个调戏女警官的不良混混形象,转换到正经严肃地做笔迹分析的专家。这是由叶俊峰转换到朱玑。

在这两个人格出现时,男主的身体姿势、表情、语调等都可以看出很明显的不同。

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病因解释

研究表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大多数情况下开始于童年,一般在4岁左右,通常都会在7岁之前。并且,女性的患病比例高于男性

DID的病因至今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解释。但研究表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在DID的行程中起着作用。

1、生物因素

DID病人的家族中遗传着某种遗传特质,使得家族内部的人对DID等精神疾病有着特定的生理易感性。

《刑侦日记》中,叶俊峰的妈妈杨慧芯,患有精神病。所以可以怀疑是有着某种精神病特质,在他们家族里遗传着的。

在现实中,即使一些人有着和DID病人相同的创伤经历,但是他们却不会患上DID。其中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为:这些人的生理上,没有对DID的易感性的遗传特质

2、童年受虐待等创伤经历

大多数调查报告表明,在DID的个案中,童年创伤的比例非常高。经常遭受忽视、虐待的小孩,因为太小而无法逃避所经受的遭遇,甚至不能判断这是否正常。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逃进一个虚幻的世界,把自己假设成为另一个人。并在之后的生活中,都学会了在需要的时候创造出其他的身份。

当面对矛盾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像正常人一样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创造出“另一个人”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缓解心理的紧张感。

在第一集的最后,叶劲峰接到重案组的电话,说妹妹叶朗晴出事了。

他听到消息后呆滞、接着抱头、蹲下,然后整个人的状态改变了——朱玑出现了。

这时,再次出现了电视开头时,朱玑的旁白:“每次劲峰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要出来替他善后,就像十七年前的那天……”

因为妹妹是他最亲的亲人,“妹妹出事”这件事是他心理无法承受的。所以“叶俊峰”逃避了,然后让“朱玑”出来面对问题。

旁白中的“十七年前的那天……”,则告诉我们,造成叶劲峰DID出现的直接原因。

十七年前的叶劲峰,无法接受妈妈要毒死他和妹妹、抛弃他们这件事。这成为了他无法接受的创伤经历。因此他创造出冷静、机智的朱玑,来替他承受这些伤痛。

因此,“人格分离”也被认为是DID患者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DID患者用分离的防御方式,来应对躯体和精神无法承受的伤痛,从而让患者能够继续生存下来。

弱的我无法解决、无法面对的问题,就创造出一个强的我出来。”

此外,DID的形成,也与个人经历、人格因素有关。一个人的经历和人格,可能决定了个体以什么样的方式逃避情感或精神上的痛苦。而表现出多重人格就是其中一种。

四、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治疗

对于DID的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即使是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都非常发达的美国,DID患者也需要在精神病院里平均待上7年,才会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心理咨询两大类。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SSRIs)治疗DID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关于心理咨询,各个学派都会不同的主张。可以包括整合主义折中治疗方法人格导向治疗方法适应主义治疗方法等。其中,催眠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前,研究者普遍地认为,“综合”是DID患者的治疗目标。

综合,并不是简单地将分离的部分整合到一个同意的整体中去。而是要使得DID患者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不是要让其他的人格都消失,而是在不同人格之间创造更多的了解和合作。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其他人格非常熟悉,那么他就不会对自己某些奇异的行为感到诧异。通过内部人格间的沟通与合作,他就能控制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从而不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

在DID治疗中,治疗的一个基本的过程,就是确认患者的创伤和分离的引发线索。让他们面对并重新体验这些创伤经历,并学会控制令他们感到恐惧的事件。至少是要在头脑中能够理性地控制它们。

比如,在《刑侦日记》中,魏医生引导叶俊峰重新接受了妈妈之后,朱玑消失了。这其实就是他的DID治疗“好了”的结果。

举报/反馈

我折花枝换酒钱

224获赞 53粉丝
爱花,爱生活。多看多想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