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是一种非物质依赖的上瘾性行为,这是一种试图用来照顾呵护自己的行为,在这样的行为中表面上是快乐与幸福,实则是在掩盖内在的羞愧与惊吓,体现的是相当强烈的自暴自弃。
有研究表明,网瘾的年轻人中患有严重人格障碍的人有66.1%。其中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格塑造期,每天4小时以上的网络使用时间极大的缩短了他们与社会及父母的交往时间,降低了父母或社会对其产生的良好影响,成为导致人格障碍的影响因素。
人格又可以称为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且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内心事件,而这些事迹是行为产生的动机。所以过度使用网络的行为也源于个体本身带有的人格特点,性格内向、孤独,不愿与人交流等,在过度使用网络的行为中影响人格形成人格障碍。
在大量的研究调查中,网络成瘾者中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居多,网络双重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次之。
01 回避型人格
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沉默寡言,害怕与他人沟通,难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独自活动为主,但是因为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表达情绪化、非理性化观点的场所,他们在网上的活跃度非常高,发表言辞激烈、感情极端的言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是压抑的,他们的表达在家庭中不被允许,情绪难以被父母倾听、理解,逐渐对父母失去信任,学会将情绪与想法压抑在内心,而难以与同伴建立良好信任的人际关系,在校园里的想法与情感也无法被倾听,渐渐地,他们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失去信心,选择回避现实的人际关系,走向回避型人格。
沉浸在互联网中的人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在网络中寻找归属感,在现实社会中脱节,远离亲情与友情,变得孤独、冷漠。
02 网络双重人格
网络双重人格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中和现实环境中具有彼此独立的、相对完整稳定的人格,这两者在认知、态度、情绪、行为上的表现存在巨大的不同之处。
网络的虚拟性让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想象出一个自己盼望的、期待的或好奇的虚拟的人格特质,在网络交往中以此作为自己的个性特点,久而久之这种虚拟人格稳定下来,形成“虚我”,与现实生活中的“真我”一起构成网络双重人格。
一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是羸弱、软弱、懦弱的,遇到他人受害时往往不作为,但是一旦到网络世界中,他们会像正义的化身一般使用激进的言辞大力抨击发生的不平等之事。就像多年前一位少年把自己和网络游戏中飞天遁地的角色联系在一起而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在虚拟和现实的混淆中酿成惨剧。
03 强迫型人格
在一项社会调查中表明,有8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网络改变了自己的性格,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网络强迫症”,而青少年居多。
网络性的强迫型人格障碍常表现为反复上网,因为担心错过重要信息而反复确认网上信息。这些行为都体现了行为上的刻板性和固执性,影响青少年的注意力、学习能力。
1. 陪伴是长情的告白.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带来的人格影响巨大,同样的青少年本身带有的人格特质也影响着网络沉迷甚至成瘾后的人格塑造。无法阻止孩子使用网络,但是父母可以呵护好孩子的心灵。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予孩子尊重感,给予孩子归属感,在父亲与母亲合一的陪伴下,培养孩子在使用网络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网络成瘾不只是孩子在寻找快乐,更是在寻找归属感,掩盖自己的受伤与羞愧。父母不妨可以在苦恼孩子离不开网络的同时,想一下孩子背后的羞愧与受伤来自何处。父亲的陪伴缺失、父母的无意忽视、同伴的缺失是引起孩子投入网络的原因,父母之间两性关系的合一与否亦是孩子转向网瘾的契机。
在改变孩子使用网络的习惯之前,父母也需要改变自己。
你的路从另一端开始,成为天空
带着斧头来到牢狱之墙 逃脱
像一个生来就色彩鲜明的人走出来
现在就做
——鲁米
举报/反馈

张丽芳说北城托幼园

1500获赞 8690粉丝
**北城幼儿园园长托幼园心理赋能、转型、陪跑(合作共同体)分享托幼园运营知识和实操技能**乐培心理创始人,资深心理治疗师28年深耕0-10岁幼儿儿童心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