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叫作众人拾柴火焰高,讲的就是合作的重要性,合作简单的两个字,背后的学问可不简单,甚至国外还创造了名为拉锯效应的名词,虽然这个词是舶来品,但我国古人早就做出了拉锯效应的典范,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外国的公司招人大都不走寻常路,拉锯效应的出现就源自一家企业的面试。一家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居然将这些面试者都带到了一个农场,然后将他们两两分组,每组分发一个钢锯,然后要求他们各拿钢锯的一端,用最快的速度将圆木锯下来。一个人拿着手锯伐木时,必然是越用力,越快速地运动,木材越容易断开,但是两个人合作就不是这样了,需要的是双方保持一样的力气和速度,这样才能使效率达到最高。如何将合作发挥到极致,这就是拉锯效应的精髓。

读史可以明鉴,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利用拉锯效应的。第一位就是著名的范蠡,战国时期的华夏属于典型重农抑商的社会形态,能同时兼顾政治地位和经济贸易的人屈指可数,范蠡就是其中的典范。当时南方吴越一带急需大量战马,此时恰好北方多牧场,马匹彪悍又廉价,如此巨大的商机范蠡自然不会错过。

可是南北之途匪患猖獗,如何安全地将马匹送到南方呢?范蠡灵机一动,想起了北方很有势力的布匹商人姜子盾,范蠡明白,姜子盾如果想做生意,一定早已花重金买通了途中的所有强人。于是范蠡在城门贴上告示,表示自己组建了一支马队,开业酬宾可以帮人运货到吴越。果不其然,姜子盾找上门来表示要和范蠡合作。就这样,姜子盾省下了一笔巨额运费,范蠡也顺利卖出了自己的马匹,双方步调一致,都取得了最大化的利益。

第二位参透拉锯效应的古人是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九五之尊,用人的关键点,就是让他们产生拉锯效应,完美地匹配成一组,发挥更大的作用。李世民掌权时期,朝中有房谋杜断的佳话。《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中记载: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办法,但是往往不能做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善于利用谋士的长处,想方设法弥补他们的短处,甚至将他们融为一体,这是为尊者最需要掌握的本领,有了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好搭档,他们一人拿着拉锯的一端,使用同样的力气和频率,为李世民拉出了一个盛唐景象,笙磬同音,惟房与杜,如此佳话的背后,是最大的功臣李世民!

第三位掌握拉锯效应精髓的人是李光弼,唐玄宗掌权时期,唐朝已然开始由盛转衰,安禄山的叛乱就是一件巨大的灾祸,当时朝中能将唯有郭子仪和李光弼,他们都曾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但两个人因为性情不和,平时形同陌路,互不来往。

但是国难当前,朝中总要派将应对,唐玄宗命郭子仪率兵出征,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手下的部将,李光弼担心将帅不和,造成难以估量的恶果,就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郭子仪闻听这种话,自然是推心置腹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战争中,拿稳了军心的大锯,平定安史之乱,两者都是战功卓著。

一个人可能干快,但两个人一起干一定干得更久,一个团队,要想取得成功,如何发掘出每个人的闪光点,如何做到完美地合作,这是一个关键点,拉锯效应不只可以锯倒大树,也可以在工作中披荆斩棘,取得更大的成绩!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资料来源:1、《旧唐书》赵莹著;中华书局出版

举报/反馈

历史店

1187万获赞 31.4万粉丝
历史增加睿智 智慧改变生命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