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在场对效率的影响1897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观察发现,自行车比赛时,多人同时赛要比一个人单独计时的比赛成绩更好。受到这个启发,他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儿童绕钓鱼线,越快越好。结果发现,大家一起绕的儿童比单独绕的儿童速度更快。后来,更多人也观察到这一效应的存在,这样就把他人在场(比赛伙伴或观看者)引起的个体活动中效率相应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促进效应。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比如,教室里只有一个人自习时,你的学习效率可能并不是很高。尽管此时教室很明亮,很宽敞,也很安静,但你却常常会分心,想想这个,做做那个。如果此时,有两三个同学(可能还是陌生人),来到了你所在的教室,并随便找了个座位和你一起自习时,你立刻就会聚精会神起来,开始积极地演算起数学题或认真学习起英文单词了。
再比如:你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当另一个人在你身后急匆匆地赶过你时,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你骑车上街买东西,当你发现后面有一辆自行车在向你骑的车子靠近并正要超越你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加快车速;你如果是位老教师的话,虽然你有时候身体不大舒服,可是一上讲台,精神就来了;一个人在进行慢跑锻炼或网球和高尔夫球的单人练习时,如果旁边的长椅上有人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他就一定会顽强地坚持到底;……社会促进效应的形成,是因为,单独一个人时,无所谓输赢、好坏,怎样都可以,人没有比较,又没有即刻目标,便很容易产生惰性。而此时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人,你就不可能做的安稳了,再如果他碰巧又和你做着同样的事情,你更是或多或少要感受到他在与你竞争,你就会争取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这其中,还暗含着一种评价作用,你会情不自禁地在想:“他们也可能正在评论我干得怎么样呢,我一定要好好干,让他们瞧瞧。”在任何社会环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想要别人喜欢和接受自己。很明显,当你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当别人在身边时,你总认为别人可能正在观察自己。也许,你根本就不认识身边的人,但你却可能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你进行着评价,而社会中的我们又是很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所以就不安起来,也会更加把劲了。
总而言之,当有旁观者或是同行者在身边时,容易激发起个人本能的反应,他们提高运动标准或努力展示自己,他们的工作就会进展的很顺利。竞争也是促进效应的一个因素。社会中有群体就必然有竞争,在竞争的状态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争取成功、胜利,于是形成一种生气勃勃、人人争先的局面,从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
在国际大型体育比赛中,由于竞争的激烈,人们往往把全身的体力、心力调动起来去夺取胜利,而使奇迹得以出现。但是,社会促进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有时有旁人在场,反而会引起促使效率下降的“社会促退”效应。比如,当教室里有适当的人和我们一起自习时,我们的学习效率往往可以提高,但如果教室里乱哄哄的,我们的心里会很烦,这时便很难保持高效率的学习。或者我们在背课文或记忆英语单词时,也喜欢一个人找个安静的地方背。再比如,当一个员工面临难题正苦于无计可施时,如果上司死盯着他不放,他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而无法专心工作。原来社会促进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对于那些做简单工作的人来说,有他人在场,会激发个体竞争的动机,而增强的动机有利于个体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这项工作对个体来说是新接触的,还很不熟悉,或个体还很难做好,还需要动很多脑筋,在这种情况下,旁人在场会引发动机的增强,从而导致个体的紧张和焦虑,个体更容易表现的手忙脚乱,反而做不好。
在学校里,老师让几个同学到黑板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黑板上演算几何题。如果题目是刚讲过的,比较简单,学生往往能很快做出,比下面的同学完成的快;但题目如果很难的,站在台上的学生由于紧张发力,其演算速度与结果往往不如下面的同学。了解了社会促进和社会促退的原理,管理者在工作中可以应用这些原理,来更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像打印上司交待的文稿、装订材料、核对账目这样的工作,员工已经做的相当熟练了,管理者可以将他们的办公桌和工作台放置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让许多人在一起工作,这样在社会促进效应下,员工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而如果需要完成的是一件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当事人集中精力思考,此时他人的存在会妨碍当事人的工作,就不应该让他感觉到有人在注视他,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一般来说,对于一项简单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存在社会性促进;而对于一项稍微复杂一点的课题,在大家尚未习惯时,可以让员工在封闭的环境中单独练习;而当他们可以胜任工作后,就可以让他们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下共同工作,以发挥社会性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