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我总失眠
人生如戏,我总穿帮
人生如歌,我总跑调
人生如战场,我总走火
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
【人类的本能是大脑的一种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未被觉察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
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始本能、冲动、童年心理印记、环境熏陶、观念、人格等一系列因素。
通俗来讲就是我做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去做。
所以,认识潜意识非常重要。当你意识到潜意识的强大作用时,就能比别人有更清晰的自我认识,不被消极因素所干扰。
比如,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大多数人内心都有“我不行”这样的声音,如果你能够控制住潜意识中的这种退缩想法,转变为“我能做到”的潜意识,迎难而上,解决问题,那多了不起。
简介:
我们欣赏梵高的《星空》,陶醉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面对白雪覆盖的山峰,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所有这些体验都离不开意识。然而,意识具有主观性,属于个人经验,很难准确把握。长久以来,哲学家们都声称,意识太神秘了,科学无法洞悉意识。
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博尔在本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意识运作模式,他的观点与传统的哲学观点完全不同。博尔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产物,随着知识积累,意识也在发展。意识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工厂,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致力于创新的精神空间。意识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深层结构。
博尔的意识运作模式解释了我们的大脑为何会贪婪地探寻信息,尤其是那些具有模式的信息。比如,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会玩填字游戏和数独游戏。从生物学角度看,玩这些游戏只是在浪费时间;但在博尔看来,这种探寻结构的行为有重大的进化意义。正是这种对结构模式的探寻,引导人类发现了火,学会耕种。
简介:
什么使得疼痛、喜悦、色彩和味道的有意识体验与脑的生物电活动相关联?
物质事物如何引起非物理的、主观的、有意识的状态?
本书的作者是意识现代科学代表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的合作者——克里斯托弗·科赫。他将其大部分职业生涯投入弥合脑的物理学与现象体验之间的这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部分是科学概述,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未来主义者的思辨——描述了科赫对意识的经验实证解释的探索。科赫不仅叙述了现代意识科学的诞生,而且阐述了其探索的隐蔽动机,即对生命是有意义的一种本能的(或许也是“浪漫的”)信念。
科赫所讲述的故事范围从意识神经生物学的当代研究前沿到他自己对各类主题的反思,包括注意与觉知的区别、无意识、神经元如何对霍默·辛普森做出反应、自由意志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狗、“尼伯龙根指环”、有感觉能力的机器、他对人格化上帝之信仰的丧失。所有这些都是科赫一生工作追求中的路标,即揭示意识的根源。
简介:
如果我们接受以下这个观点——我们的一切所感所思都不是源自于非物质的心灵,而是源自于我们脑中的电化学活动那么,会怎么样呢?
当代意识科学代表人物帕特里夏·丘奇兰德将生物学的基本要素作为心智哲学的根据,流畅地解释神经活动如何奠定一个人的身份,揭示出了在意识、记忆和自由意志诸方面新的研究怎样帮助人们重新审视那些经久不衰的哲学、伦理学和精神领域的问题:
什么塑造了我们的人格?
如何解释濒死体验?
我们怎样做出决定?
为什么人们之间会同心共感?
近来的科学发现还对理解各种现实生活中的两难处境提供了有力的洞见:
处在青春期的少年是否该为其行为承担责任?
昏迷中的患者是否可以被认为有一个自我?
接受“正是我们的脑为我们是谁奠定了基础”这样的看法,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进化的机制、过去的经验以及社会施加影响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