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飞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与风湿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市名中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重庆市中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 40 年,在风湿病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风湿有方
——访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与风湿病科主任方勇飞教授
“风湿”是中医的病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湿病的一个证候类型。
以前将风湿病放在内科进行诊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风湿科才成为独立的学科。几十年来,学科发展迅速。“只要有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都要考虑风湿病的可能,建议患者到风湿科就诊。”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与风湿病科主任方勇飞教授再三强调。
除了关节痛的患者,还有哪些人应该到风湿科就诊呢?
由于免疫病患者全身所有的脏器都可能受累,对用局部病变不能解释的问题,都可能在风湿科找到病因或者病变所在,比如不明原因的发热、白细胞减少、皮疹等。
目前,风湿病的“大军”麾下有超过200种疾病,未来还会有一些新的风湿病种出现。
目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类、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等药物用于肿瘤治疗,其副作用可能会诱发新的风湿病临床表现;新冠病毒感染,在将来也会制造一批新的风湿病患者。中医科“再创业”,艰难中前行
1984
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方勇飞教授进入西南医院的中医科工作,当时的中医科是中医全科的角色,不仅需要向全院提供会诊服务,还同时承担中医学的教学任务
1992
年获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的方勇飞教授回到了依然没有明确方向的中医科,他回忆道:“经历过迷茫,我们必须找一个主攻的专业方向,走出‘什么病都会看,但什么都不精’的处境。”
考虑过疼痛、骨伤,后来在与同事和院领导的沟通下,鉴于中医对风湿病诊治的优势,风湿病成了西南医院中医科的主攻方向。方勇飞教授开启了职业生涯中“创业”的30年。
如今的西南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中心,在我国西南地区风湿病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诊治的各类风湿病患者中,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超过了4万人,约占重庆患者人数的2/5。近五年还有3万多患者一直在随诊。高峰时科室一年的门诊量有17万人次。
“科室底子薄,发展是在艰难探索中前行。跟国内的顶尖学科比,我们还有差距,还需要努力。”他微笑着说,淡而有力。
风湿病与感染有关
“我对感染因素跟自身免疫病发病的相关性很关注。”谈起风湿病,方勇飞教授娓娓道来,着实给我们科普了一把。
现代医学所谓的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导致的病变,主要是外来的致病动因,中医称这为外邪,分别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等,当机体的抗病能力较弱时,外邪更易侵犯人体而致病。
如果病原微生物透过人体的皮肤、黏膜屏障,就有可能诱发一系列免疫反应。
病原微生物的某一个部分成为抗原,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然后递呈给淋巴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化,由浆细胞分泌自身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沉积在人体的各个部位而导致相应的损害,所以说病原微生物是很多人患风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西医提供了许多先进的诊疗手段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使得我们对诸多风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治疗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比如,人们发现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7等在脊柱炎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相对应的拮抗剂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脊柱炎的结局。如果仍用传统的治疗方法,靶点不可能如此精准,起效也很难如此快速。
“有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说他注射了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针之后45分钟就能起效。我问他,你怎么知道是45分钟?他说在打完针后去乘出租车,上出租车的时候很艰难,但是到了长途汽车站换乘大巴的时候就感觉很轻松了,中间就是45分钟的时间。”
科技进步是人类的共同智慧,每个医生都必须学习,要择而用之。那些强调要做纯中医,以及把中医和西医对立起来的观点,皆不可取!“既然有好的西医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用呢?”方勇飞教授说。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有优势
古人发现了很多好药,但现在中医似乎被捆住了手脚。
现在药物研发体系非常完备
比如,阿司匹林来源于柳树皮,经现代分析方法的应用,将其起效的主要成分及化学结构、作用于人体的靶点、体内的代谢路径、作用机制等都研究得很清楚,有了精确的疗效百分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
这是中医需要学习的地方。
但西药的研发与审批流程也有其致命的弱点
特别是在非典、新冠等新发烈性传染病面前尤为突出。
通行的循证医学模式要求新药的评审必须通过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的对照临床研究,而这样的研究往往无法在短期内完成。
2020年某个西方大药厂拟在中国开展的抗新冠临床研究就面临尴尬的局面,还没有筛选到足够的研究对象,本土新发病例数就归零了。2003年的SARS更是如此,直到疫情发生近半年才搞清楚病因是冠状病毒,按循证医学的标准判断,我们至今不知道哪些药对其有效,疫苗的研发计划也因为疫情的快速控制而胎死腹中。
《素问·刺法论》中记述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
五疫,指具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特征的五大类传染病,其病因是毒气,天牝指口鼻,是病邪入侵的门户。古老中医的智慧已经告诉我们阻断疫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其毒气,切断其从口鼻而入的路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戴口罩。正气就是机体的抗病能力,正气足了,外邪就难以入侵。疫苗的研发,即是应了这个理念。
中医对疫病的认知从宏观上把握了疾病的临床特征、传播途径与对治方法。而以《伤寒杂病论》《温疫论》《温病条辨》为代表的历代中医临床巨著,建立了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至少经历了近2000年的反复验证,安全可靠。
风湿病与传染病相似之处是都有病原体的入侵,有些已明确、有些还不清楚,有些病原体有相应的可应对的抗生素,但更多的还没有。
特别是病毒,很容易变异,应对的方法不多。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药,可以从宏观层面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
中医思维,功到深处自然溢
中医是一门科学,博大精深。方勇飞教授举了一些例子,让人觉得非常精妙。
运用中医思维可以做一些推论
对外感病患者,中医都会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药来治疗。因为“辛”的中药可以解表祛邪,让人体毛孔打开出汗,并把病邪驱逐出去。
药物研发思路可以在中医里找
原生的植物药、天然药物,一定是未来治疗大部分疾病的首选。
激素、抗生素、维生素等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物质,比如,青霉素提取自霉斑;青蒿素提取自青蒿。科学家将天然产物纯化或者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变,就能够用来治疗疾病。
中医理念可用于疾病的防治探索
金鸡纳来源的氯喹制剂在新冠爆发初期被体外实验证明对新冠病毒有效,早期因某些指南推荐的磷酸氯喹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广受批评,但此类药物中毒副作用更小的羟氯喹已被证实确有疗效。青蒿素跟羟氯喹一样都是抗疟药,那么新冠能不能用青蒿素治疗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首先是医生,患者来就诊,我们就应该尽快地帮他解除病痛。中医和西医的诊疗方法有机结合,能够让患者有更大获益。”
本文首发:家庭用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