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交汇点客户端百家号」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机器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医疗行业智能化需求得到释放,医疗机器人迎来跨越式发展窗口期。 而江苏,作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正凭借着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集聚,成为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
产业集聚,为创新提供更多可能
“医生”戴着3D眼镜坐在控制台前,双手握住操控杆,旁边的“手术台”上3个大型机械臂前端的持针器、手术针随着“医生”的操作正在为“病人”进行腹腔镜手术。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实时反馈在医生面前的屏幕上,就如同医生站在病人身侧。这一幕不是什么3D模拟游戏,而是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展示微创手术机器人工作的画面。
“以往医生做手术,从人体外观察手术切口,视野受限,长时间站立还可能导致疲惫、手抖。”该公司质量总监熊凤彬告诉记者,康多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是一种多机械臂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机器人产品,能通过高清3D视觉系统深入手术切口并放大十倍,扩大医生视野。机械手臂11个自由度,末端可以装配多种手术器械,灵活程度远超人手。更意想不到的是,整个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还可搭载互联网实现远程手术,医生在操作台前就可以为千里之外的病人精准手术。
近年来,精准化、微创化的治疗方式成为外科手术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手术机器人延伸了医生的眼睛和手,大大提升了手术的精准性。手术机器人只是医疗机器人中的一个分支,除此之外根据应用场景不同还有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及医疗服务机器人等几个类别。医疗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和医疗健康两大热点领域的前沿交叉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极大的关注。
据了解,目前康多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技术成熟度已达到了国际标准且国内领先水平,其机器臂构型、控制器、主从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此前数年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医用机器人市场上,以康多为代表的诸多中国产品有望打破这一局面。
从2014年注册成立到如今身价暴涨,成为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康多的成长史也是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乃至苏州科技城迅猛发展的缩影。苏州科技城作为全国首家由科技部、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共建的大型研发创新基地,是江苏省首批“十大创新型园区”。而其中的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正是搭着转型升级的“快车”发展起来的“一号产业”。
江苏医疗器械产业负责人顾海明介绍,从2009年启动建设以来,产业园已经汇聚国内外医疗器械创新型企业和行业龙头437家。产品涵盖医学影像、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医用机器人等领域,众多技术成果为国内首创、行业领先,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产业园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构建了完善的全产业链生态圈。顾海明告诉记者,2020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实施。该项目在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苏州分所建设了医用电声、手术机器人两个专业检测实验室。“对于做医疗机器人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手术机器人专业实验室的建立提供了相关产品研制的目标,加快了生产审批的进程。”
跨界协同,孵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康多并非产业园中的明星“独苗”,在产业园孵化机制中,还有不少同康多一样的团队,实现从苗圃到孵化,再到成为加速发展的“赛道领头羊”,这背后还离不开苏州高新区和苏州科技城引进并大力支持的孵化平台——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的培育。
“我们就是在孵化平台‘抱团取暖’中受益的企业。”苏州碧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李菊敏告诉记者,碧利医疗专注于显微外科手术领域的自动化精密器械制造和研发,创业早期融资不顺利,是孵化平台帮助他们获得了来自资本市场的认可和支持。
李菊敏拿起展示样品——镊尖尺寸仅有0.01毫米的内界膜镊展示给《科技周刊》记者,“显微外科手术操作精细,随着手术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对手术器械的要求就更高。”由于器械需保证超细管腔,清洗消毒有难度,显微外科手术器械呈一次性化趋势,对质量、精度、操作便捷度要求极高。以往传统的技术都来自国外,解决批量化生产的难题还要打造微米级的自动化产线,这也是碧利医疗正在研发设计的“重头戏”。
“实际上,不仅是研究院为碧利医疗提供帮助。反过来,这一微米级的手术器械研发制造取得新突破,也能够为研发眼科、耳科等显微手术机器人的团队提供助力。” 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孙玉宁坦言,医疗医药产品创新周期长、投入大,跨学科协作难,这是不争的事实。单个企业创新往往会面临资金压力大、高端人才短缺、专业服务跟不上等短板,而研究院做的就是通过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对在孵企业和项目团队进行跟踪,让企业更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的精进,由孵化平台帮助团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从实验室到新型企业的转化过程,再通过整体打包与项目投融资评估的最后环节,达到增强资本投入信心的目的,完成“实验室—产品—资本投入—量产”的生态循环,最终实现价值回报。
“研究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协同创新。”孙玉宁说,研究院集聚和医疗有关的各类资源、资本、检验标准,从原来的“产学研”已经转变为“政、产、学、研、医、检、资、标”等机构和组织跨界协同。从产业链构建、技术创新、市场渠道、投融资、政策支持等方面实现多维度的创新服务,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在医用机器人自主创新、推动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有可为,智慧医疗跑出“加速度”
老龄化持续演变,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对微创、精准的手术有着更多的期待。面对迫切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广阔的进口替代空间,中国市场未来必将成为全球医疗机器人领域竞争的主战场。
为促进国产医疗机器人发展,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要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中国制造2025》《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份文件纷纷提出推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顾海明表示,可以预见,未来国内市场的市场增长及国产替代空间将非常广阔,和其他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一样,我国将成为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加上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生态完善、技术创新活跃、产业基础雄厚,这都是我们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的信心和潜在所在。顾海明说:“产业园将以‘打响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第一品牌,打造千亿级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为目标,统筹协调全区医疗器械产业资源,继续深耕和壮大医疗大健康产业。”
喊出“第一品牌”的底气,也来自科技创新的加持。孙玉宁也表示,单纯从技术上来讲,我们与国外的差别已经不大。但在制造的工艺和临床的经验上还有一些差距需要弥补。“可喜的是,技术是需要迭代的,这就是我们的后发优势,可以将最先进的技术嫁接到我们的研发中来,为弯道超车提供机会。”
遴选人才,研究院与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个国内外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筛选优秀种子,联合实验室项目进入研究院研发中心进一步孵化、立项。截至目前已累计孵化企业和项目30余项,其中研究院、孵化企业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6项,获批省创新中心项目3项。2020年苏州高新区的12个独角兽培育企业中,有3家都来自研究院孵化的企业。“我们完全有信心,在未来孵化出更多独角兽企业。”孙玉宁说道。
在做出这一系列成绩的同时,研究院还有力推动了医疗机器人国家标准的建设。2011年ISO/IEC/JWG9联合工作组成立、2013年全国自动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医疗机器人标准工作组成立、2016年推动成立国家医用机器人标准专项工作组成立……
“建立工作标准,完善法规,保障医疗机器人的安全和性能,再加上临床的检验。流程复杂,我们要给走向市场的医疗机器人多一些时间和耐心。”孙玉宁对医疗机器人产业充满信心,“这不是单纯卖产品,而是为医生提供解决方案,提升医疗服务品质的重要一环。” 在他看来,在政策利好、老龄化加剧、消费群体增加和产业化发展提速等综合因素影响下,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必将焕发更大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