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去个性化指的是心理学中的一种效应,指在一个群体之中,其原有的个性特征会完全埋没于群体之中,丧失责任感和同一性,导致个人会做出在正常且单独状态下做不出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群体去个性化效应体现在方方面面
群体去个性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就例如网络上的键盘侠们,他们在网络上肆意侮辱辱骂他人,制造谣言,各种抬杠,让人非常气愤,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实生活却并没有遇到这样的奇葩?难道是自己的交际圈小吗?
并不见的,这其实也是群体去个性化的一种体现,这些键盘侠们在网络上肆意发泄,满嘴脏话,但在现实可能却是外在表现非常有文化的人,他们敢在网络上张狂,是因为网络是匿名的,大部分人都不会揪着他的一两句脏话和谣言去查他或告他。
对于键盘侠来说,网络使自己隐匿在众多网友中,大家骂他也只是骂在了“键盘侠”这个群体上,最多带一个网名,社会道德约束力降低了,没人知道是他们说的自然就敢发言了。
这也是不少网友表示要求实名的原因了,虽然网友并不一定知道专业名词,但冥冥之中大家都知道网络键盘侠出现的原因,一旦个人身份意识增强,键盘侠也就有了顾及,不敢再肆意妄为了。
同理,学生们的管理也是如此,尤其当你对这个班级的学生并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像是在面对并不认识的网友,不管你的身份地位有多高,这些网友和学生们才不会买你的账,你就算教育他们,他们也当作没听到,说的反正不是自己。
但是如果你能够将单独一个人拎出来,他的气焰可能就会消失了,这就是群体去个性化,一个人越是隐藏在群体中,身份越是不明晰,他就越容易干出一些反社会的事情出来,当然学生不会那么疯狂。
社会上常常出现这种事情,在一个群体中,大家都在干这件事,就算他是违法的,但心理合计着,这大家都干了,我干也没事吧,毕竟法不责众嘛!
对待学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老师在进入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要尽量快地记住所有同学的名字,让同学知道,你是认识他的,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有所顾虑。
让学生有身份意识,例如让学生穿校服、带校牌等,不仅明确了学生的身份,还标出了班级姓名,这样学生的犯错误几率就会降低。
让学生承担责任,将班级里的事情和学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例如值日,有经验的老师不仅安排值日生,还会将值日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避免学生逃避责任,单独列出来,学生就无法隐匿在群体中了。
尽量单独批评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留面子,也是给学生带来压力,老师批评的人数越多,分散到各个同学身上就越不疼不痒,教育的效果就越低,大家心里都合计,你说得再多有什么用,反正批批评的又不是我一个人。
而且要记住,除非你在学生之间有很大的名气,大家都认识你,不然尽量不要对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教育,不然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笔者个人观点:
除了如何减少群体去个性化效应,让学生更好管理以外,也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实施有效的教导。在学习之余,老师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让他们能够融入班级这个群体,不会感觉被孤立。
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要以身作则,做同学们的榜样,学生犯了错误也要让其认识到错误并改正,但不要小题大做,会让学生产生心理阴影。
结语:
“群体去个性化”这个心理效应可以解释许多不被理解的群体行为,他们被隐藏在群体中不被单独关注,以至于敢做出一些自己平时并不敢做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法不责众”,如果不能单独拎出个人,这种效应可能无法去除。
所以老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学生的这种效应,学生在学校中不会做出过于夸张的行为,但是将老师的教导当作耳旁风也会使老师的教导出现问题,还是要尽早解决。
今日话题:你认为群体去个性化效应有道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