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的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简单来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就是指个体经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多次匹配,而产生的只对条件刺激就能产生反应的现象,它的主要原理包括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者接近同时发生,并且条件刺激必须先发生。
如果刺激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甚至消失,在反应初期可能会出现分辨不清,及对相似的条件刺激产生相同的反应,叫做泛化,能分辨清楚只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而对相似刺激不作反应,叫做分化。
具体内容呢,其实是这样的: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的时候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及对食物的一种反应性特征,它的实验方法是这样的,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量。
在这个过程中呢,他发现如果随从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也就是说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一个刺激,比如铃声响,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本是中性的刺激,和一个原来能够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听起来好像很神奇,对不对?其实我举几个例子,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没那么复杂。而且我们还能在教育中轻易地利用这个理论。
1、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方说小宝宝如果在做出某些行为后,大人及时地给出奖励,那么他就会更多地做出类似的行为,这是因为他已经形成了做出这种行为,就能得到奖励这样的条件反射。
同时利用这个理论呢,我们也能帮孩子形成更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物质或者是精神方面刺激呢,同时或者接近于同时和孩子的这些好的习惯发生,就会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2、消退孩子的不良习惯
如果想要消退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呢,就要比较有意识地减少引起这些不良习惯的诱因,比如尽可能地减少,引起这些不良习惯的一些条件刺激,或者即使出现了以后呢,也不立刻甚至是故意拖延两者发生的时间,这样的话长时间下来,形成的那些不良的习惯,因为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
比方说,对学生过多的上网习惯如何改变呢,可以尽可能减少他们上网的机会,或者即使能够上网也不能随时上网,时间上尽可能不同步,这样就不能形成稳固的刺激和反应的链接或者使得已经形成的链接逐渐消退。
但是呢,想要完全消退已经建立的连接,远比建立连接要困难,因此,最好能及时发现问题,不要等不良的习惯形成以后再去改正,那样就困难得多了。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你看懂了吗?可以尝试在生活中或者教育中实践一下,有可能会有意外发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