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人体总是尽力争取对环境达成或连贯理解的一致性。若达不到一致,就会出现相应的表现,从不适感到惊慌失措或者愤怒,抵抗,攻击等表现。我们如果突然出现在新环境或者读一篇知识体系断层的文章就会出现这样的不适感。追求和环境甚至未来的一致性至关重要。输入信息与个体已有知识之间的一致性对于信息整合而言也至关重要。从历史上来看,统一文字,度量单位甚至逻辑本身都是为了达到认知一致性的目标,因为认知一致性本身也促使了这个目标的达成。
认知失调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它强调认知失调使个体产生不适感,是由个体的认知不一致引起的。因此,根据个体的“认知圈”大小,“认知圈”越大越难自洽,“认知圈”小反而容易自洽。个体如果不能认知自洽就会产生不适,这个认知最主要是基于现实生活,但在研究领域这种不适感往往是动力。格式塔的认知失调理论主要有四个范式:一,选择认知失调:选项缺点与未选项优点认知冲突。二,信念失调:信仰或者信念被冲击。三,努力与结果失调:个体努力水平与收获不协调。四,被迫失调:个体行为基于被迫产生失调。
在格式塔心理学之后,一个重要的假设诞生了: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与自我概念一致。即,思维和行为基于自我的完整性,自我完整性基于个体”有理有据“的自我信念与客体信息(认知与情感)之间达成一致。(神经科学研究认知与情感往往是双分离的,在脑内分布式加工确实如此,因此情感往往是最难研究的)当不一致挑战了我们稳定的,有能力的且有道德感的自我概念时,认知失调最终产生。
个体的行为与其信念不一致时,就会威胁到自我价值,这时候整体自我完整性也受到威胁。因此,当认知失调发生时,个体倾向于重塑个体的完整性,通过关注自我其他积极的方向,比如重要的价值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当个体的行为不足以补偿自我完整性时,例如工作价值不能满足其内心的自我定位时,个体可能会在其他领域发展以获得自尊和自我定位的完整。因为自我信念的概念会产生自我预期,这个预期会与其现实状态发生冲突,并且影响其行为权重,过高的心理预期与当下行为的差别会导致认知失调,进而影响行为权重。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将客体相互联系并与自我联系起来呢?为什么我们非要保持内部统一的心理表征呢?这个答案就会延展到个体基于意义的追寻。个体头脑中持有的表征由各个想法之间所期待的关系以及那些可以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关系构成。这样一来事情就相对“简单”一些,即个体期待想法间的联系和现实意义关联的,这用哲学更容易解释。因此,个体只要针对意义是否收到威胁,就可以维持认知协调;如果认知失调,修复意义即可。换句话说,如果期待的关系被挑战或者否定,比如期待和经验不一致,这种情况下意义就会受到威胁。这时候就会激发个体对意义的重新定义,理解,修复。因此,意义保持时个体趋向一致性的驱动力。
我们是如何保持个体心理状态的稳定的?是与环境达成一致的认知一致性。认知一致性作为个体动机状态,即作为一种目标以及一种进程,及一种思维定式来启动。认知一致性是促使个体不同信念协调一致的力量,而激活的一致性强化了这一力量。当个体现有的信念与新信息相冲突时,个体会做出努力以恢复一致性,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
如果生活中新的信息以及和个体认知不一致的事件发生,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以及不适感,强烈的不适感可能会产生认知障碍或者心理问题,而在正常情况下,认知失调会导致个体积极的反应:激活能和当前新信息或者不一致事件保持一致的目标,一致性问题被解决后产生行为和态度的反应。
有四个因素能影响初始原因(不一致事件)和续发后果(感知认知失调)之间的联系:
一,个体差异。即,个体越厌恶改变或者厌恶新信息,越厌恶与其认知不一致的事件就越容易出现认知失调。我们很容易发现,偏激的人,认知固化的人,非黑即白的人,往往不能接受现实。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悖论,越想融入环境的人往往会被环境排斥,这是因为想融入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定式,过度强调思维定式而非视为目标有可能还是会产生认知失调。
二,不良后果。例如,个体努力程度与其得到的回报不成比例时,如果产生了认知失调,那么后果相对于努力程度越小,认知失调的主效应强度越大。也就是说,如果伴随不良后果的认知失调会放大其主效应——不适或者厌恶。
三,自我完整性。个体自我的完整性几乎可以完全解释认知失调,即,个体为了维护自身完整性,如果其完整性受到威胁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发生认知失调,其强度如果不一样,那么更强的一种情况并不是因为含有其他认知成分,而是因为这个情景中有自我有关的认知成分和违背自我概念的行为。即,认知失调不一定需要自我信念(自我的完整性),但是当不一致的情景威胁到自我信念时,会强化认知失调。因此,当有明显的自我肯定的机会(例如重建核心价值观)时,自我威胁对认知失调的影响就会减弱。因此,非常需要肯定的人,也许就是认知失调。
四,对意义的威胁。个体与客体的联系有其独特的意义理解方式,个体需要保持其意义。当意义受到威胁时,个体会试图修复意义。即,个体发现某件事被认为是无意义的,或者与其理解的意义不一致,此时意义收到威胁,个体会试图修复。也就是说,不同想法与特定事件的预期是由意义关联,个体通过保持意义来保持心理稳定——与环境趋于一致。
不一致的事件导致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由发生冲突的认知成分不同而改变,包括态度,行为,信念,尤其是自我信念和期待以及经历。降低自我价值感的情景会产生负性社会结果,危害自我意义也会使人感知到更强的认知失调。
来源: 神经经济学,决策与判断 认知心理学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89万获赞 182.4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