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面对抑郁的亲友时,都会有种有口难言的困扰:很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或是说了一堆,对方却是更加难受。
身受抑郁之苦的人们,也普遍感受到身旁亲友们的困境:人人都宣称自己是出自好意,想要帮助自己,但是不管话怎么说,自己就是越听越难过。一个女孩问我:我快要被这些“善心人士”搞到崩溃了,有没有一种与抑郁症患者沟通的指南,让我拿去给他们看?
“你就是想太多,放开心胸,凡事都抛在脑后”、 “开心点,板着脸孔干什么?” 、“事情就让它过去,不要去想就好了”这类的话语是我们最常拿来安慰心情不好的亲友的话,然而,你想过吗?我们从婴儿开始,学过怎么抬腿走路、怎么蹲下、怎么举手拿苹果、怎么骑脚踏,就是没有学过怎么“开心点”,没上过任何一堂“不要去想就好了”的课。你可能天真的以为用轻松的语气讲这些心灵鸡汤,个案就会跟着自己一起变轻松,事实上,你等于在命令个案指挥一条根本不存在的“通往翅膀的神经回路”,个案只会知道你很努力帮他,不忍心看你失望,自己心情糟透之余,还要强撑着笑脸让你开心,却始终没办法做到你要他做的“挥动翅膀”,变得更加自责,觉得自己很没用,更是充满无力感。
对抑郁个案说话,每一句话都要够具体,切实可行。抑郁症的患者心灵已经太虚弱,没有足够脑力与精力来理解那些“伟大高深”的大道理了,就算知道,也没有能力执行;所以请把“心灵鸡汤”留给没有抑郁症却自以为充满人性关怀的人去自我陶醉,用浅显易懂且容易执行的“白话文”来告诉个案。例如:“等一下如果雨停了,我可以陪你到中庭走一圈,如果不方便也没关系。”“冷气会不会太冷?帮你调高一度。”“如果你在沙发睡得比较好,那我帮你拿条被子来。”“如果脸书留言让你看到心烦,那我们先暂时关闭,后天中午十二点再打开,我知道你很想看又不想看,总之,这几天你先休息够了,有力气去面对再说。好吗?”
“你遇到这些算什么?我当年遇到更大的困难都熬过来了……」”人们常常企图展示自己亲身遭遇的艰难,来给对方打气,但是,如果仔细观察,通常讲着讲着,人们讲到最后,往往都是在回顾自己的丰功伟业来满足自己的爽度,而个案反而被晾在一边,倘若说话者是长辈,那个案还得边说边陪笑,适当地发出同理的声音与问句,否则长辈还可能会大发雷霆。
就曾经有一位女孩告诉我:她是基督徒,但是她看到教会就害怕,因为只要她在小组里分享,然后接下来她就得面对一堆轮番上阵的“好人”,想要来勉励她,却越讲越激动,想到自己当年奋斗的点点滴滴,个个都被自己给深深感动了,结果反而是她在照顾大家的心情,让她啼笑皆非。“我是不是该跟他们收咨询费啊?”这女孩苦笑道。
记住,当你讲出“你遇到这些算什么?我当年XXX”的时候,就等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方的伤口上面了:要一位抑郁症患者倾听自己的努力史,隐含着你对于被同理的渴望,这渴望或许需要找人满足,但是发泄在抑郁症患者身上,这不仅残忍,对个案更是毫无帮助。
当个案进入真正抑郁状态时,面对旁人的正能量言语或行为时,不但不会渲染上那种阳光的气息,相反的,会有种自觉形秽的反应,而更加感到与别人格格不入,反而沮丧。“大家都这么努力希望我快乐,但是我就是快乐不起来,我真是没用!”、“你们才是一家人,我不是,如果没有我,这个家多么幸福啊,我应该永远消失的。”
“就这么简单的事,你也可以烦恼成这样!”个案听了,心想:糟糕,连这么简单的事我都没办法放轻松,我真是个没用的人。
当语句当中存在着刻意淡化或美化的词汇时,很容易被个案反过来引申,认定自己“连XXX也没办法,更是糟糕”,结果会与你的原意相去更远。
“事情都发生了,再想也没有用。”这样的句子虽然陈述的是事实,但是个案难道会不知道吗?正因为再想也没有用,所以个案才难过的,偏偏你又再一次强调这件事。有人说:我这是要帮助个案面对现实,然而,倘若一个人脚断了,把他拐杖拿走,让他多跌倒几次,“深刻知道腿断”这个现实会让他的腿会恢复得比较快一点吗?
个案需要的不是你的提点,而是你的支持。你想点醒对方的“事实”,个案全都知道,但理性知道不代表情绪能过得去,个案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在情绪上也能过得去的话语。
如果幸福可以比较,那只要“与战乱国家灾民相比”,是否自幼被父亲长期性侵的受暴少女也该“放鞭炮庆祝”,掳人勒赎没被撕票的小孩是否也要登报“全版感谢启示”,因为还留有一条命在?
事实上,一个人是福是祸,只有上帝跟个案知道,旁人根本不得而知。一位富二代的女孩长年做梦魇,梦中全是她小时候偷偷撞见父亲跟小三在家中做爱的画面,以及两人对母亲充满猥亵的诋毁,而后,她又得长期在浑然不觉的母亲面前装作没这件事。她对父亲很生气,但又对自己的愤怒很自责,认为自己能有今天的一切都是父亲的功劳,她不该多说什么,但她又对母亲充满罪恶感,每一天还得在媒体面前配合一个模范家庭的演出。等到她因为抑郁来会谈时,父母只是一味说着:“你这么幸福了,还有什么不快乐的,你说啊!你说啊!”你觉得她应该把这多年的秘密讲出来,让她深爱的家人炸了锅,然后让这群有钱人一起“身在福中不知福”吗?
“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这种话语不是理性分析,而是在投射说话者内心的不耐烦、词穷与谴责,而且还包上一层道德的袈裟。当你要讲这句话时,请先确定对方真的处在福中──抑或只是不忍心讲出让大家难堪的真相而已?
七、如果你已经不耐烦(当下情绪已耗尽),请明说,转介他人会更好
如果你当下的情绪状态不适合谈话(例如:因为他事而愤怒已极、非常疲惫等),不要勉强自己与抑郁症患者谈话,否则你内在的情绪会从言语中泄漏出来,不经意伤害个案,反而可能更糟糕。
你不是救世主,个案没有你也可以得救,适当时机请个案转向他人求助,并不会让个案失望或做出令人遗憾的举动--但一定要说明清楚。
这个动作会强烈传达出“你在乎个案”的讯息出来,你不但在乎个案,你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在乎他所在乎的每一样事情。
这会让个案觉得你是跟他站在一起的:他的世界也许不再那么愁云惨雾,因为有人愿意走进来,陪着他一起看世界了。
而你的“不做评价”更是一种尊重个案想法的表现:也许你内心不是很认同,但是,至少做到“不要在当下反对”。既然你都已经知道抑郁症个案看出去的世界一定有偏颇,你就不能暂时不作批评(但也无须附和),让个案自己慢慢走出来吗?
不做评价不是一种认同,也不是附和,更不是鼓励,只是真意保留,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例如,个案说他要去割腕时,最佳的反应可能是:“我并不支持你割腕,但如果你真要割,我会希望你的刀片能够先消毒过,避免感染;另外,能不能割在衣袖遮得住的地方?这样以后如果你情绪过去了,至少伤疤不会被人看见。”这语句在不激怒个案的前提下,还能传达“担心对方伤口感染”、“伤疤会不会被看见”的关怀之意给对方。
九、所有“应该”的语句都要避免,可以转化为“可以”
“我们都这么关心你,你应该感到高兴”(义务语句),当“应该”这种义务语句出现时,说话者等同剥夺走个案的部分权利,彷佛个案没照你的意思做,就是不应该的、不对的(等同在指责个案)。所有的义务语句都可以改为权利语句“可以”,例如上例可改为--“你可以难过,也可以不难过,但我们都还是会一样关心你”(权利语句)尽可能使用肯定句型。
“不要再想了”不如改成“跟着我到外面走一圈吧!”抑郁个案缺乏执行力量,没有能力去“不要想”,但是,改以使用gentle command句型时,抑郁个案跟着你去走一圈的成功机率会相对较高。
痛觉>大肌肉运动>小肌肉运动>知觉(视觉、听觉、体感觉…)>情绪(愤怒、抑郁、焦虑…)>认知。
可以用高位阶讯号来拮抗低位阶讯号,例如:痛觉取代抑郁、运动取代抑郁、愤怒取代抑郁等等。
这也就是为什么精神科医师总是叫抑郁症患者多运动的原因了:大肌肉运动可以压抑住低落的情绪。同样的,只要你有本事让一个受欺负的人生起气来,他就很难继续抑郁,因为愤怒跟抑郁是彼此拮抗的。同理,吃一份辣得要命的麻辣锅或是甜腻的巧克力,也暂时能压抑住低落情绪。
边缘型人格疾患个案很擅长使用割腕的痛觉来转移对山洪暴发般的恶劣情绪,用的正是这种方法,但割腕并不是个好主意,我们可以把割腕改成“用铁尺在手臂用力画一下”、“半蹲一分钟”、“陪你跑步”等等,利用“非伤害性的的痛觉”、“大肌肉运动”等方法,来压抑住低落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