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行为心理评定是一种测量技术,是被用来取得儿童青少年发育行为心理变化的数据,比较、鉴别和评定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或不同情景下的差异。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行为心理专业学科的开展,对评定量表的知识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我们在这里选取了三个常用的量表,供大家参考学习
PART.01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筛查问卷(WSCMBD)
概述: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 warning sign for children ment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WSC-MBD)简称“预警征”是应我国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制定要求,目的是为基层儿童保健服务人员编制一个简单、易掌握、好操作、快速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常规监测工具。该问卷于2011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组织国内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儿童精神卫生领域专家王惠珊、杨玉凤、金星明、郑毅、邹小兵、贾美香、静进等联合编制, 2013年,首次公布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保健技术规范》。该规范中的预警征象适用于0~3 岁儿童,适用于3~6岁儿童的版本正在开发中。
该工具在制定过程中与国内现有量表的条目进行了比对,并多次组织国内专家对条目进行讨论修订。考虑到国内现有量表标化年代陈旧且大多数较为复杂,不适合基层儿童保健服务人员使用,预警征筛查问卷在年龄分组的确认和条目选择上最终依据目前常应用的发育筛查量表和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确定,同时也与基层儿童保健常规检查的年龄分段相吻合。
问卷的结构及评分标准:
问卷的结构:目前,0~3岁的预警征象总共包括8个年龄监测点,分别为3月龄、6月龄8月龄、12月龄、1.5岁、2岁、2.5岁和3岁。每个年龄点包含4个条目,分别反映大运动、精细运动、言语能力、认知能力(视、听力)、社会能力(孤独症)等方面能力。
测试方法:为家长询问式测试大约需要2~3分钟时间,要求评价者能准确表达所测条目,家长能理解评价者的描述。
评分标准:测评时出现相应年龄段一项不通过即为可疑异常,建议转诊。
问卷的特点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问卷的特点
该工具是提供给基层儿童心理保健人员在健康体检时使用的,以便测试者快速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的简便工具。特点是简单、快速。
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家长表述不清时,需要测试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必要时要通过现场测试来判断。
(2)出现未通过时,需要采用其他检查工具做进一步的筛查和诊断。本机构人员不具备进一步筛查诊断条件时,应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
(3) 该工具不能替代筛查或诊断量表,不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当与其他测试结果不一致时,应请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和判断。
量表编制者及联系方式:
编制者:王惠珊、杨玉凤、金星明、郑毅、邹小兵、贾美香、静进、梁爱民、张悦、黄小娜。
联系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保健部。
PART.02 希-内学习能力测验(3~17岁)(H-NTLA)
概述:
希-内学习能力测验( Hiskey-Nebraska Test ofLearning Aptitude, H-NTLA)是美国Nebraska州大学Hiskey教授1941年通过对聋哑学校学生连续数月的观察,记录他们起居饮食及课内外活动情况,为耳聋学生设计出的一套智力测验题目,1966年再版修订及标准化量表时保留了共163个项目,按难易程度排列,分为12个分测验,定名为希-内学习能力测验。该测验受文化、语言影响小,不但适用于听障儿童,还可用于健听儿童。1957年作者发表了正常听力儿童的常模。H-HTLA引进我国后,山西医科大学曲成毅教授、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张佩瑛教授与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及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先后完成对量表的修订并建立了中国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两套常模,于1996年发表。测验用于语言交流困难、智力低下及对复杂文字性测试题目有困难者,用手势语(聋哑儿童)或少量指导语(正常听力儿童)指导测试。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判断听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水平,分析学习能力结构,还可指导教师和家长制定科学的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修订以后的常模在全国聋儿康复系统内得到广泛应用。2011年杨晓娟、曲成毅等对希-内学习能力测验小年龄组(3~7岁)的常模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建立了小年龄组新的中国常模。
量表的内容及实施方法:
内容:量表包括串珠、记颜色、辨认图画 、看图联想、折纸、短视觉记忆力、摆方木、完成图画、记数字、迷方、图画类推、空间推理12个分测验。
测试时间:30~45分钟。
对主试的要求:测试人员须经过心理测量学的专业培训,掌握本测验方法,严格按指导手册进行测试。测试人员能理解测试聋哑儿童使用的手势语并利用手势向儿童交代题意。
评分标准及结果分析:小年龄组(3 ~8岁)和大年龄组(9~17岁)聋儿有不同计分方法。小年龄组聋儿测查前8个分测验,通过常模将每一分测验得分转换成智力年龄(MA),聋儿特称学习年龄(LA)。8个分测验所得学习年龄的中位数为平均智龄(学习年龄)LA。求出比率智商,特称学习能力商(LQ)。并可通过LA和CA(实际年龄)从表中查出离差智商,以便于不同年龄组间相互比较。
大年龄组(9~17岁)测查后7个分测验,将每一测验原始分转换为量表分,将七个量表分相加,得到总量表分,并通过转换表查出离差智商。
量表的临床应用:
希-内学习能力测验被广泛用于智力和教育诊断以及康复效果评价等。它既可用于评价听力正常儿童的智力状况,又可用于听障儿童,不仅可以帮助判断听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水平,分析其学习能力结构,还可指导教师和家长制定科学的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为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目前是我国儿童电子耳蜗及其他助听器检验佩戴前筛选适配对象的主要工具之一。
量表的特点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该测验受文化、语言的影响较小,适用年龄跨度大,且对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皆适用。
测验须按指导手册规定的标准化方法实施。对听障儿童进行测试时,主试应熟悉手势语。
如果被试的听力能够听清(理解)语言指导,尽量使用语言表达的指导语。
对听力有困难但未达到听力残疾的被试,也可使用听力残疾儿童的常模,但须统一用手势语给出指导。
可用于少数民族或语言交流困难测试对象。
量表原文及修订者联系方式:
曲成毅,山西医科大学,030001。
PART.03 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
概述:
克氏行为量表的当代意义:谢清芬等人(1983)选择原克氏行为量表修订为中文克氏行为量表。以49名1~8岁的具备自闭症相关问题(33名自闭症,16名自闭症倾向)与98名10个月到16岁无自闭症相关问题的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以总分14作为切截分数,敏感度0.84,精确度0. 60,整体正确筛检率68%。不过,谢清芬等人的所集取的受试者年龄层差距甚大,造成其适用范围一直存在争议。有些研究者认为适用3岁半以上儿童(姜忠信、宋维村,2005),有些研究者认为适用4岁以下儿童(陈韵如等,2009)。由于此量表在台湾的使用已经超过30年,修订之初时尚无自闭症的诊断标准、自闭症核心障碍的概念尚在发展,问卷用语与当今有许多差异,因此,有必要重新检验筛检其效度,特别是从早期筛检的角度。
量表组成、评分标准及敏感度:
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由14个项目组成。作者建议以总分14分为筛选之划分点,筛选出来的应接受完整的评估诊断。而缺乏有训练的专人评估诊断时,总分14分+“从不”3项以下+“经常”6项以上,即可判定为自闭症。可有效地区分孤独症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包括正常儿童、脑性瘫痪、听力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
宋维村教授自1984年起和内地儿童精神医学大师陶国泰教授的南京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建立联络管道,中文克氏行为量表逐渐使用于内地。由最近一篇论文(Sun,et al ,2014)显示,以ADI-R和ADOS为诊断依据,对临床和小区样本共150位4~11岁儿童,以14分为划分点,中文克氏行为量表之敏感度58%,精确度84%,PPV65%,NPV79%,其敏感度低于CAST,但精确度高于CAST。
上述之划分点依据,在中国台湾临床上广泛使用之外,在1992年第二次全国特殊儿童普查时曾广泛在国小由导师填写以进行自闭症筛检,总分14分以上者由宋维村教授带领训练过的住院医生进行复检诊断,结果发现除听力障碍和中重度智力障碍之外,选择性缄默症(electivemutism)是另一个被筛检进来的诊断。宋维村教授也曾分析这些数据,包括用某些题加重计分等方法,都不能精简题数和更有效鉴别的计分方法,故一-直沿用原来的划分点建议。
中文克氏行为量表的临床应用:
2014年吴进钦、朱庆琳、侯育铭、姚淑芬在中国台湾用较严谨的研究方法,对克氏行为量表进行4岁以下自闭症类群障碍儿童(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的筛检效度研究。他们以152名生理年龄介于18 ~47个月的儿童为对象,其中有62名ASD儿童,并以90名发展迟缓儿童为对照组,研究的结果显示:克氏行为量表在筛检4岁以下ASD儿童的效度是可被接受的。
“推进残疾预防,建设健康中国”、“重视残疾预防,关爱生命健康”。今年的8月25日是第五次“ 全国残疾预防日”,在第五次全国残疾预防日来临之际,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开展活动,倡导康复师共同学习残疾预防知识,用预防残疾知识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举报/反馈

北大脑健康

7926获赞 3.8万粉丝
致力于我国特殊儿童康复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