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过来向我哭诉,她去看独居的母亲,又被母亲骂是白眼狼,说这么长时间才来看她,是不是巴不得她早点死。
朋友说,从小到大,她听得最多的就是母亲的抱怨,抱怨父亲不会挣钱,抱怨孩子不争气,抱怨自己的辛苦,她理解妈妈的不容易,但是妈妈每次这样的抱怨和谩骂,让她一直过得很压抑,让她不想回家,不想看到她,虽然是女儿,但真得跟她亲近不起来。
而且,她发现,曾经发誓不做母亲那样负能量的她,现在对待自己的孩子,也逐渐在走母亲的老路,孩子只要不听话,她张口就是抱怨,嘲讽,搞得孩子跟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看到难过的朋友,不由想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在生活中,有很多母亲像朋友母亲一样,一边牺牲自我为家庭付出,一边发脾气、抱怨给家人甩脸色。殊不知,一个爱抱怨,总是充满负能量的母亲,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阴影,带来痛苦。
拿破仑说过,一个孩子行为举止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
就像心理学博士、脑科专家洪兰女士在TED演讲时,从科学的角度阐明那样:
从人类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洪兰博士在演讲中,风趣地说,男生每天讲7000个字,女生每天讲20000个字。女生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相较于父亲,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据美国一家权威家庭调研中心调研显示:
妈妈高兴,全家都是快乐的;妈妈整天气呼呼,全家人也都会伴有各种焦虑和不安;如果妈妈充满负能量,子女长大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悲观和懦弱情绪。
因此,作为母亲,相较于对家庭的那么多付出和牺牲,一个好的情绪更重要,要知道,母亲的负面情绪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在《超级育儿师》的一期节目中,有位全职妈妈,因为没有调整好全职带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孩子、对老公更多的是抱怨。
陪孩子玩做手工,妈妈对孩子说,"这事我好痛苦”‘’做手工太痛苦了。”“我的腰要断了。”
而爸爸一下班回家陪儿子,妈妈对爸爸的更是不断抱怨。
“我就是看不惯你天天都陪。”“我发现你说的都是废话。”
而面对着妈妈的不断抱怨,爸爸更多的是敢怒不敢言,而在场的孩子,始终沉默着,不作声。
育儿师发现,只要爸爸回来,儿子很开心兴奋。
但孩子只要一面对妈妈,就像变了样,打不还手骂不还嘴。
孩子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面前总是抱怨,表现出不高兴的情绪,孩子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察言观色,掩藏自己的情绪,非常害怕起冲突,生怕自己惹别人不高兴,所以他们会压抑自我的需求。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
而孩子一旦形成讨好型人格,就会让孩子一生都活得很累,很不快乐。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和生物行为学院的教授斯霍勒博士指出:母亲的情绪更是对孩子的情绪管理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管理模式正是母亲情绪的复制。
曾经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男孩上完补习班和妈妈一起回家,在路上,妈妈都絮絮叨叨地抱怨手上的东西太多,让孩子帮忙提一下。
上了公交车后,妈妈发现少了一袋东西,就一个劲抱怨孩子没有看好东西,最后,连车上的人都听不下去了,让妈妈不要再说了,否则报警。
下车后,找到袋子的妈妈,嘴巴还不停歇,继续抱怨和指责孩子,这时,孩子再也忍不住了,拿起瓶子就打妈妈。还抓着路边的防护栏不肯再走。
最后,三个警察强行把孩子拉开,他还继续踹着防护栏。
一个爱抱怨的母亲,向孩子传递是负能量,表达的是消极的情绪,表现出来的是母亲对负面情绪不加节制。
在这样的母亲教育下的孩子,也不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一个不会控制情绪的孩子,会在情绪绪冲动下,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
曾经看到一个问题:有个爱抱怨的母亲,孩子是怎样的体验?
有一位网友回答很扎心:
很多次,妈妈找我抱怨生活中这样那样的负面情绪,我真的就想当场去死,真的很烦。如果活着就得成为她的负能量载体,那我宁愿这世间我没来过。
母亲的抱怨,让孩子感到“生不如死”,母亲的抱怨、负能量对孩子有多大的杀伤力。
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曾说过:“不停地抱怨是对我们享有的舒适生活的最差回报。"
一项资料统计显示,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抱怨15到30次,但他们却毫无察觉。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很多母亲没有意识到,她们的抱怨,让心情非但没变轻松,反而变得更糟,而且,破坏了家庭的氛围,还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可为什么妈妈会怎么怨气重?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是因为:婆婆越位,丈夫缺位,妈妈错位。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有个“家庭系统排列”法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家庭系统的平衡。理想的家庭关系,父亲、母亲、孩子应该是一个稳固的等边三角形,若每个成员都在正确的位置上,爱就会有效地流动。
而在现实中,很多父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是缺位的。
照顾孩子的是妈妈,帮助辅导孩子功课的是妈妈,带孩子看病的是妈妈·····
作家刘墉曾说:
“许多爸爸在孩子的图画里,没有手。为什么?因为爸爸们工作太忙,很少能陪在孩子身边,所以在孩子的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
当妈妈在拼死拼活地为家庭、为孩子付出时,爸爸却做起了甩手掌柜,对孩子不闻不问。这样一来,妈妈怎可能不怨声载道?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一个对生活充满抱怨的母亲,让孩子只看到消极和怨恨,孩子在他以后的人生怎么可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
在《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
在有钱、有权、社会地位和有温暖的家四个选项中,孩子选择最多的是有温度的家,且比例远远高于其余三项。
这说明了对孩子对一个温度的家庭是多么渴望和向往,而母亲的情绪决定了一个家庭是否有温度。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有温度的家 ,做个平和情绪的母亲。
一、降低自己的期望,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抱怨”的本质,就是后来事情的发展或者别人的反应,与你的期许不同。但别人并不知道你的期许,于是这样就产生了“怨”这种情绪。
当你看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而心生抱怨时,做母亲的要明白,没有孩子是完美的,如果孩子已经尽力,抱怨没有用,只会让亲子关系紧张。
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说:
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所以,母亲不妨改变心态,适当地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多挖掘孩子的优点,多欣赏孩子。
二、不做完美妈妈。
在《我不是完美妈妈》一书的作者吉尔斯默克勒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们能坦诚地、勇敢地、幽默地接纳育不完美的自己,我们必将成为更出色的母亲、妻子、女人。”
作为母亲,希望给孩子最好,所以,为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而在劳累中,有时候心里难免有怨气。
那么,就给自己松松绑,做个60分的妈妈。
"60分妈妈”这个概念是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原意是“good enough mother”(足够好的妈妈),即,“做妈妈的够好就好,不必尽善尽美。
做个60分的母亲,不用尽善尽美,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感受生活的小确幸,让自己心灵得到休憩。
三、父亲归其位。
台湾心灵作家黄淑文说:
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妈妈快乐了,孩子就幸福。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而妈妈要快乐,那就需要家庭的每个成员各归其位,尤其是父亲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情绪的影响,将伴随其一生。妈妈要做孩子的容器,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养孩子是一场修行,而情绪智慧是一个母亲永远要修行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