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生活幸福和事业发展的“软”资本。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可能就需要求助于专业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根据症状和指标从基因遗传、神经系统及生理组织等方面寻找病因并依靠药物进行干预固然重要,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在生活。心理寓于并源于生活,生活构成了孕育心理内容和意义的原初场所,心理健康是生活化了的心理健康。这意味着心理治疗不单是一门规程化的治疗技术,更是一门从生活世界出发“教”人如何生活的人文沟通艺术。描述心理学作为人文科学心理学的第一种形态,以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整体地描述或理解心理生活的真实为己任。尽管除雅斯贝尔斯外,描述心理学家很少直接论及心理治疗,但描述心理学对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人文启发意义与价值,而且它的许多思想观念事实上早已传承和发展性地融入及运用到当代心理治疗实践中。
一是在现象学精神指导下了解来访者心理生活的真实。描述心理学主张以“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直观地描述完整而真实的心理经验世界,让心理生活的真实通过无偏见的前理论描述明见地开敞和显现自身。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要摒弃个人偏见和习惯思维,根据来访者在一种自主和真实状态下所提供的关于其心理生活的第一手信息资料,站在对方立场上客观、具体、生动地复现来访者意识中真正存在和体验的东西,而不去考虑任何未在其意识中给予的东西,这是做出正确心理诊断和有效治疗的前提与基础。治疗师不能一听到来访者的倾诉就用自己习惯化的概念体系和判断标准,去做出来访者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以及所患是哪种心理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正如戴维·史密斯(David L. Smith)所批判:“当我们还未知晓该现象是什么时,传统已赶去用假设填充了无知的空白。”这种个人偏见和经验预设会“污染”临床诊断,进而影响心理治疗效果。坚持“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明见来访者心理生活的真实,是临床诊断质量和心理治疗效果的首要保障。治疗师“需要警惕自身主观任意的假设和虚构,通过不断地返回经验现象的源头,随时校正自己的意向性态度,才可能保持清醒的自我批判意识,不会远离真理的道路而不自知”。
二是通过共情理解切身领会来访者心理事件的意义及关系。描述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狄尔泰强调通过共情或移情内在而非外在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生命经验,就像这个人自己理解和感受自己那样。共情或移情包含一种由自我到他人的非推理性投射,只有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共情或移情作用融入性地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他人的处境下会如何感受、思考和行动,才能真正做到对他人心理生命的理解。正如狄尔泰所说:“只有当我们对一个人有所同情,并在心中体会了他的感受,才能真正理解他。”雅斯贝尔斯进一步强调了共情对理解他人内心生活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对体验现象的共感,就不会有心理学的理解……心理学理解不可以被机械地当作一种概括、泛化的知识来使用,它是鲜活的、随时需要个人直觉的”。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只有浸入来访者的认知情境和情感脉络中,才能切身领会和理解他∕她的心理事件的意义及关系,弄清楚一个心理事件是如何引发另一心理事件的,而且这种共情理解有时本身就具有远大于治疗技术的心理疗愈作用。因此,治疗师要走出自身而进入来访者的参考框架,置身于来访者的处境体会其感受,并及时恰当地向其传达这种共情理解的信息和信号。
三是引导来访者激活和接纳自己的真实体验。狄尔泰以体验为首要基础构建其描述心理学理论体系,认为心理生命结构系统是作为当下直接所与自明性地内在于体验的,体验不是我们所意识到的某种东西,而是一种先于主客分离的前反思的意义性存在,无论对心理生命的现象学的描述还是解释学的理解均以体验为根本出发点。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需要引导性地激活来访者当下真实的内心体验,并通过自身体验去捕捉来访者的这种内心感受,从而鼓励来访者接纳自己当下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事实上,马雷尔(Alvin R. Mahrer)后来发展性地提出了体验心理治疗。首先,引导来访者产生一种强烈而完整的情感以激活其某些内心体验,这些体验尚未产生意义但可感受到,而且任何感受均受欢迎。其次,治疗师将自身体验与来访者体验联系起来。再次,引导来访者一起快乐地体验影响其病症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具体情景,帮助其从先前人格框架中解脱出来。最后,鼓励来访者以一种崭新姿态面向未来生活。
四是整体和系统地探察来访者的心理异常。描述心理学强调心理生活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结构化整体,它的每个部分都是整体中的部分,各部分密切交织、动态统一,部分影响整体但受整体制约。描述心理学还强调,不仅心理生活本身是一个整体,而且心理与生活也是一个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系统,这就要求心理研究者具有整体和系统思维。整体和系统思维对于心理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价值。心理健康问题和疾病的出现,并不单单是某个或某些心理健康指标出现了异常那么简单,背后反映的是整个心理生活系统的内部失衡以及所处生活状态和关系的失常。因此,治疗师应从整体论和系统论视角关注来访者心理异常背后的整体域和系统域,而不能机械和还原地仅盯着某个或某些问题指标和现象异常。治疗师要着力帮助来访者化解心理生活的内部冲突,加强自我或人格的内部整合,从而让心理生活达到新的动态的内部平衡,同时帮助来访者积极改善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为恢复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五是建立主体论视域的治疗关系。描述心理学注重人的主体性地位,认为所欲研究的人是自己独特心理生活的创造者、主宰者和管理者,是可以自由主动地展现自己心理生活和主观经验的能动者,不可像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那样将之作为受研究者和仪器设备实验操控的被动者。同样,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要对来访者抱持积极乐观的信任态度,相信来访者具有主动寻求改变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愿望和动机,具有追求自我心理成长和完善自我心理机能的倾向,具有在专业人士帮助下实现“自愈”而非“治愈”的潜能。要鼓励来访者成为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治疗的“羔羊”,引导他们不断反思自我,发现内在真实情感,最终实现自我接纳和自我治疗,这是取得和巩固心理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来访者才是自己心理生活和心理症结的最彻底的知情者,治疗师要甘愿扮演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创造充满关怀和信任的治疗氛围,让他们最终通过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来疗愈自我心理世界。
六是结合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理解来访者的心理生活样态。描述心理学特别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把人视作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的存在,认为真实的人不是建构的科学世界中的人,而是本然的生活世界中的人,是特定社会文化历史境遇中的人。人通过与所内嵌的特定社会文化历史互动,形成自己带有特定社会文化历史烙印的独特心理生活。正如狄尔泰所指出:“我们不能设定任何既不由社会—历史关联所决定、也不指向这种关联的孤立的心理过程。”事实上,我们在现实中也经常发现,相同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的人所患心理疾病具有一定趋同性,心理不健康的孩子背后往往存在不健康不和谐的家庭文化,心理疾病的耻感在中国文化里往往较强。从这个角度讲,社会文化历史视域对于心理治疗至关重要,治疗师只有结合来访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她的心理生活样态,分析其心理异常的原因,并选择正确治疗策略和方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描述心理学”(17FZX045)、“江苏社科优青”科研资助项目“新时代江苏‘适合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南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19日第2233期 作者:王申连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举报/反馈

中国社会科学网

59.8万获赞 49.1万粉丝
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