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好书太多,但并不是每一本都会让自己全身颤抖,无法自拔,醍醐灌顶,我很庆幸,自己的坚持阅读,找到那本好书。

那本书叫《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作者周岭。

这本书涵盖了很多的内容,也解决了我目前为止的大部分问题。

而且里面有很多观点是颠覆我的认知,接下来我将例举三个颠覆我认知的观点。

一、不要迷恋打卡



有段时间,打卡成了我们朋友圈里的一股风尚,看到朋友每天雷打不动的发布day1,day2……day30这样的打卡坚持阅读和背单词。

我的内心既充满羡慕又有很多的罪恶感,羡慕他们的坚持,和自律。然后我的内心又开始记下当月的flag,督促自己。

在周岭的《认知觉醒》这本书里,却提出不要迷恋打卡这样的行为,他提到了两点原因。



1.认知闭合,效能低下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一个月内要背完200个单词,当你在第20天的时候就通过打卡背诵,把它背完了,这个时候内心是不是就有满满的自豪感。

认为剩下的10天就可以不用苦哈哈的打卡背诵。这个时候,内心对于被单词这个事情动机就会慢慢减弱,甚至会记不住自己第一天背诵的单词。

2.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首先我们得明白,无论我们坚持阅读还是背单词,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

很多人为了每天早上完成打开任务,订好闹钟,录制一个简短的背诵单词或者阅读的小视频,往朋友圈一发,迎来了大家的点赞和好评。

发完这样的打卡自律视频后,倒头又睡回去了。

毕竟不是同住在一起,谁看不到,打卡的背后会让打卡人这么多身心俱疲,难以应付。

这就是“自律达人”们的自律,背后却是苦不堪言。

那么针对这个问题,《认知觉醒》这本书里给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1.用记录代替打卡

比如说在周一,周三,周五晚上没加班,三天看完了一本书,那么可以在自己的周计划本上做好记录,和读书笔记。

那么,周二,周四,周六早上起床比较早,那就可以背诵单词,同样的也做好记录。

要是周末那天有聚会要参加,既没有看书,也没背单词,内心也不会有太多的负担。

2.任务设置下限,不设上限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还是举个栗子来说,一本120页的书,大概在3天可以看完,这个时候是不是就规定平均每天要看40页,这样的阅读任务。

那么给它设置一个下限,最少每天要看40页,由于第二天下班早空余时间多,而且看的比较起劲,一不小心看了60多页,这也没关系,不设上限的意思就是,在第二天的时候把这本书看完也是可以。

二、阅读有触发,那这本书就值得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读的特别辛苦,老想着一字不落的把这本书从头到尾都能记住。

陷入读书误区,《认知觉醒》里提到的阅读只要对你有所触发,那就是一本好书。

触发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有所启发,或者打破了自己的常规认知。那么读书就可以从略读开始,在慢慢精读,边做笔记边精读。

这样读起来就不会太累,甚至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也可以多加思考,和体会。

三、找到属于自己的反馈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学生学习有考试成绩作为反馈,职场人士有业绩考核作为工作反馈,那么当我们阅读和背诵单词这种属于自我提升的做法如何找到反馈呢?

很简单,背诵单词,提升词汇量,那么自己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在线英语翻译这样的不花费大量时间的工作,来检测自己。



对于阅读来说,有输入就得有输出,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都是不错的选择。刚开始自己可以把写好的笔记和文章发给朋友们看看。让他们点评取得反馈。

结语:好书有太多,多阅读,多分享,多发现书中的美好。我很庆幸自己在一个月内都完了12本书,做了100多个读书笔记。

打开了我的认知格局,也打开了我的另外一个人生篇章。

我是@书小暖的书屋,边阅读,边分享。关注我,一起探讨读书的快乐

举报/反馈

书小暖的书屋

182获赞 14粉丝
我是一个职场二胎妈妈,每天陪伴他们成长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