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休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这一点几乎已经是古今中外的共识。我国古代著名典籍《礼记》中就有提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意思是让人民劳逸结合,有劳有逸,这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方法。

苏联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也曾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三大著名期刊《Cell》的子刊《Cell Reports》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表示,在静息态下(即人处于清醒的休息状态),人类的大脑活动竟然能够以20倍的速度“回放”我们刚刚所学过的内容,研究指出,这个过程对于我们巩固记忆可能会非常重要。

文章的作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资深教授、世界著名临床神经生理学专家列奥纳多·科恩表示,“我们的这一研究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第一次证明了我们人类在清醒时会对刚刚学习过的技能进行神经上的回放,同时这项研究也首次证明了,人类清醒时的神经回放将有助于我们快速巩固刚刚的记忆,这一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早期学习来说可能会非常重要”。

间隔效应

什么是间隔效应呢?举个例子,当我们要学习新的英语单词时,我们可以尝试将我们学习单词的过程分散至多个时间段内,换而言之,如果我们在学习新的英语单词时插入一些休息时间(休息是相对于学习而言的),那么这将大大帮助我们学习和记住这些英语单词。

这个效应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违背: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如果我们在做某件事时,被频繁插入的别的事打扰,那么这将会分散我们的精力,浪费我们的时间,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无益。

不过,科学家们确确实实已经在多项实验中已经证明了间隔效应的存在。但是目前,科学界对于间隔效应产生的原因还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在静息态(清醒的休息状态)下,将一些离散的动作表征结合成统一的、具有明确时间顺序的动作的技能。

实验证明

对此,文章的第一作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的伊森·布赫教授猜测,“静息态下的神经重放,很可能是通过离线重演先前的练习,进而在清醒状态下促进技能的巩固”。

为了验证这种猜测的正确与否,研究人员通过一种名为脑磁图的大脑成像技术,让实验者们在电脑键盘上尽可能准确、快速地反复输入同一串数字,每次实验时长10秒钟,每两次实验之间休息10秒钟,总共重复进行36次实验。脑磁图显示,在休息的这10秒内,他们的大脑出现了神经回放。

神经回放的时长仅仅为50毫秒,相当于他们实际动作时长(10秒)的二十分之一。此外,通过对比前11次实验和最后11次实验,我们发现在最后 11 次实验之间的休息时间内,神经回放的频率更高,这意味着后11次实验这段时间中,实验者的学习速度更快。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尽管当我们闭眼躺下休息,思维放空,但我们的大脑竟然还在以20倍的速度学习我们刚刚学习的内容。

利用间隔效应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前苏联植物育种学家和遗传学家瓦维洛夫曾经说过:“当科学达到某个高峰的时候,它的面前会出现通向新的高峰的广阔前景,通向进一步发展的崭新道路。”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将科学达到的高峰转换为对我们自己有益的才是真理。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利用间隔效应来帮助我们自己呢?

首先要明确,间隔效应的实用性是很强的。它适合用于学习单词、技能、图像和数字,也适合任何年龄层次的人,无论是孩童还是老年人。此外,间隔重复能跨越学科限制,无论是艺术还是理工,我们都可以用它来学习任何东西。

利用间隔效应的核心应该是合理的控制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如果我们过长时间的学习,就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下降,大脑中所保留的信息量也会随之减少,那间隔效应的效果也就会减弱了。找到自己适合的间隔效应的时间,并利用好它,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我们。

举报/反馈

飞哥聊科学

9.6万获赞 22.3万粉丝
走进神秘的科学世界,每天都会更新哦!
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