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位瑞士心理学家以自己的两个孩子成长过程为研究对象,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并撰写一系列关于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书籍,成为有名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家,他就是让·皮亚杰

皮亚杰改变了佛洛伊德的零散、随意、不系统的心理学临床观察,将心理观测变为科学化、系统化的操作,为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皮亚杰是发展认识论的创始人,同时他所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20世纪公认的发展心理学上最具权威性的理论。

我们今天来谈一谈,皮亚杰先生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在皮亚杰之前,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为认知发展的本质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是遗传是关键因素,有的人认为环境起决定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区别于独断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体与客体在促进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例如:儿童在认识苹果时,首先是依靠自己的感觉。通过触摸、品尝、观察,促使其内心明白苹果时是一种可以吃的东西。

其次是外界的影响,爸爸妈妈用言语告诉他这叫苹果,形容苹果的特征圆圆的、红红的,帮助孩子认知新事物。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从个体的行为开始,而行为体现出主体对外部环境或客体的适应。其中,适应是智力的内涵,即“智慧即适应,是一种最高级的适应。”

而适应客体自然产生出几种关键方式:同化、顺应、平衡。这是皮亚杰基于认识发展本质理论提出的四个基本概念,来解释认知发展的建构过程。

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 图式

图式是什么?

皮亚杰的定义:图式是指发起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发起的动作在同一或相似的情境中由于反复出现而引发的迁移、概括

随之,皮亚杰对“图式”概念做出相应的补充说明。皮亚杰认为,动作图式是多种情境中运用迁移、概括的能够被普遍化或者分化的东西。

皮亚杰

换言之,图式是一种心理组织结构,且是同样的活动中反复运用、多次体现的共性组织结构。

但是这种结构并非寻常意义的“结构”,而是儿童参与活动时,表现的一种智力、认知结构。

例如儿童学习词汇“爸爸、妈妈”,会呈现一种图式:联系二者事物的逻辑运算,即儿童认为“爸爸+妈妈=父母”

基于皮亚杰的阐述,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达图式。图式是主体对于客体采用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认知结构

例如婴儿刚出生便会本能地吮吸奶嘴,本能的需求在一次次的吃奶行为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饿了就要吃奶的行为模式。

图式一开始受遗传和本能影响,随后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孩子不断接受刺激进行同化、顺应、平衡,丰富自己的图式(认知结构、行为模式),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形式。

  • 同化

儿童的认知事物的过程采取的方法不同。

同化是指主体对客观刺激进行改变,纳入自身原有的图式,丰富和加强自己能力的过程。

儿童已有的认知是鸟是在天上飞的动物,去动物园的时候,看到了燕子、麻雀,他能够将这两个新认识的鸟整合进自己已有的认知里面。

例如儿童学习基本加减运算,8-4=4,4-1=3,在运算中习得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概念,再遇到类似的减法题,小孩子能启用已有图式来应对这个刺激

  • 顺应

顺应恰恰与同化相反。

它指主体不再采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接受外部刺激,而需要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外部刺激。

仍然是关于鸟的认知,儿童有一天去动物园看到了鸵鸟,管理员告诉儿童这也是鸟。儿童不能以原有的关于鸟的认知来同化新事物了,因为鸵鸟并不会在天上飞!因此儿童要改变“天上飞”的想法,接受鸵鸟也是鸟的事实,这个过程叫作顺应,也就是改变自身认知结构。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关注孩子的认知同化与顺应,通过同化丰富原有认知结构,通过顺应让孩子的认知结构不断升级,最终孩子的图式(认知结构)从初级发展到高级,实现个体发展。

  • 平衡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的平衡。它不仅成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而且逐渐变成儿童的心理结构

如果孩子已有的图式不能运用于现有问题的解决,这时候新事物的刺激和已有图式自然便产生不平衡,于是孩子就会想办法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

调整的方式也许是同化,也许是顺应,或者两者都有。儿童一生保持着对环境的不断探索,他们对外部环境或客体的做出相应的操作,从中积极地建构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自身图式的动态平衡状态。

因此,可以说适应是主体与环境的平衡,甚至可以说同化与顺应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孩子的图式(心理结构)平衡。

结语

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认知世界,运用皮亚杰的理论,让父母清楚地了解到孩子的认知结构有哪些方式,并如何达到自身的平衡,便于父母更好地实施教育。

人生就是个体、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也是儿童认知在环境的作用下不断重构的过程。

举报/反馈

阳光下学习进步

93获赞 197粉丝
爱叨叨教育,跟我每天一起成长、进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