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玥沐,欢迎关注“玥沐赏心”,全网同名。

01情绪是什么?

百度百科: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科学定义总是有点虚。

对于情绪,可能因为大家都有切身感受,所以对它的定义倒显得并不那么关心。开心也好,伤心也好,小孩子的脸如春天的天气,说变就变;成年人脸上笑嘻嘻,内心***,每个人都有被情绪憋出内伤的那一刻。

不过,心理学家倒是把情绪分解成了三种要素: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

让我们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早上好不容易千哄万劝把娃从床上弄起来,拉到了洗手池前面站着。他/她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动不动地盯着镜子里的自己…… 让他/她“自己刷牙”,结果娃无动于衷,宛若一个木头人。老母亲瞬间怒从中来,火气蹭蹭腾起,面红耳赤、呼吸变粗,忍不住爆发出一阵“河东狮吼”:“快刷牙!再不刷牙,你就自己呆着别去幼儿园了!”

这个情绪,在心理学家的眼里,应该是这样分解的:

首先是生理唤醒。物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人类具有广泛的神经结构,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杏仁核、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他们会在情绪出现时被激发或唤醒。

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时血管容积缩小等。刚才那个场景里,我们显然发生了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如果是更让人恼火的辅导作业现场,血压飙升到住院也毫不稀奇!

其次是主观体验。这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情绪的体验很主观,所以要研究起来并不容易。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情绪的变化?这个情绪到底是愤怒还是焦虑?即使是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时间给我们带来的情绪体验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可以说,准确认识情绪,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的情绪问题了。

最后,是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它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面部表情被认为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因此也经常作为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和辅助手段。吹胡子瞪眼通常是第一阶段,真要气极了,来一顿“辣椒炒肉”有时也在所难免。

02基本情绪

情绪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积极的消极的。符合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对情绪的研究可能在当时的科学家中首屈一指。他提出,几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是全人类所共有的——

分别是快乐(happiness)、悲伤(sadness)、愤怒(anger)、恐惧(fear)、厌恶(disgust)和惊讶(surprise)。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会产生这六种基本情绪,而且会出现同样的面部表情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国家的人交往时,即使听不懂对方的语言,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如他们对我们是善意还是恶意,心情是愉悦还是愤怒。

小朋友们如果有出国经历,或者去到不熟悉的方言地区,他们可以很快和当地小朋友打成一片,即使语言不通,也完全不会影响沟通。这说明了基本情绪的存在及其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

03情绪是怎么形成的?

情绪复杂而多变,研究者曾经提出过各类假设,并试图利用大量实验证明假设的真实性。在众多科学家中,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正是他的实验宣布了情绪神经科学的诞生

理查德·戴维森和沙伦·贝格利合著的《大脑的情绪生活》,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把科学与科普拿捏得刚刚好的著作。在这本书里,他们阐述了大脑和情绪之间关系的发现过程,以及他们找到的规律。

前额皮质掌管着我们的情绪

理查德·戴维森在早年邀请了保罗·艾克曼(另一位心理学家)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给受试者观看一些影片,这些影片带有明显的情绪倾向,比如快乐的喜剧或者恐惧的手术画面。他们用隐藏的摄像头把每位实验参与者的面部反应拍了下来,同时用头皮上的脑电波传感器记录下了他们的脑电活动。

心理学家由此可以分析,在每一个时点,面部表情和什么样的脑电波信号相匹配,而面部表情又可以反映出受试者的情绪特征。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发现了情绪的神经作用机制——右前额区支持消极情绪,而左前额区支持积极情绪

从出生开始,左右脑就支撑了不同情绪

这种偏侧化是长年累月形成的,还是从我们一出生就已经存在的?理查德·戴维森继续着他的实验。这次他选择了10个月大的婴儿作为受试者,而婴儿其实比之前的成年人更理想。

这是因为,婴儿的情绪表达非常明显,哭就是哇哇大哭,笑也是干净纯粹,你完全不用担心他们会因为社会的文化习俗、约定俗成而去掩饰情绪。

孩子们没让实验者失望。看到视频中的女演员大笑,他们也露出了微笑,左额区的脑电活动也随之井喷。看到视频中的女演员哭泣,宝宝们的脸色立刻阴沉甚至嚎啕大哭,右前额区的脑电活动也出现了尖峰脉冲。

似乎决定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左右脑活动模式其实在生命的早期就已存在这项研究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这也宣告情绪神经科学这门新学科的诞生。

后来,实验者把他们的实验扩展到了新生儿。那么他们靠什么作为驱动情绪的“引子”?毕竟,新生儿很可能完全看不懂视频的含义。

答案是——味道。他们用白开水、甜水、柠檬汁做了对比实验,发现甜水带来的积极情绪,也伴随着左脑电波的大幅活跃。

似乎这也能说明,人类对甜食的喜好是一种本能,别再为蛋糕、奶茶、糖果而感到负担了,哈哈!

截至目前我们所讨论的为止,理查德·戴维森的理论非常有说服力,事实上他也在2006年入选了《时代》周刊评出的“世界百大影响力人物”。

外界刺激-面部表情-大脑反应,可以很好地解释情绪三要素的相互关系,即生理唤醒-大脑反应、主观体验-情绪产生和外部表现-面部表情

不过,另外一位心理学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却对此提出了异议(或者说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论),关于她认为情绪是如何生成的理论,以后慢慢分解。

理查德·戴维森继续讨论了不同个体情绪感受的差异,以及如何帮助人们改善情绪体验的方法。这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会是我重点想要研究的问题。

希望我们能从这些经典研究中,理解不同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进而形成各自独特的个性。

在接纳的基础上,再针对性地解决一部分情绪问题,从而帮助我们和身边人获得更美好的人生体验~

我是玥沐,如果你也对心理、性格、情绪感兴趣,期待一起交流。留言或者关注我吧!

参考资料:理查德·戴维森,《大脑的情绪生活》,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举报/反馈

玥沐赏心

65获赞 37粉丝
关于性格、心理、情绪,全网同名,欢迎关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