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经济参考报》发文称,游戏危害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共识,常常用“精神鸦片”“电子毒品”指代。这一新型“毒品”却突飞猛进、发展壮大成一个巨大的产业。2020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786.87亿元,过度使用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面影响……

当天,游戏概念相关股票全线大跌。

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现代人的很多网络行为已背离了沟通、娱乐的初衷,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精神压力,要说网络游戏是精神毒品,一点都不夸张!

网络游戏为何那么容易上瘾?

成瘾不光存在于人类,动物也有成瘾,就像老鼠喝酒也会上酒瘾。一切成瘾行为的背后都有他们各自的心理功能。

成瘾是因为大脑内有犒赏系统来奖赏本能行为,就如吃东西会有舒服的感觉,性行为能产生性快感。

手机游戏也是网络游戏,对于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来说,可以逃避当下消极情绪的感受,玩家在玩游戏过程中感到痛苦的体验会大大降低,甚至带来了成功、喜悦和兴奋的体验,又不需要为失败承担后果。

与此同时,游戏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内心对成功的渴望和满足会强化愉快幸福体验和游戏的联系。下线后仍会刺激大脑中枢多巴胺升高而持续体验到快感,这种良好的体验和依赖感迅速替代了现实生活中各种欲望的满足。

如果一旦停止了网络刺激后,如同突然戒断了某种成瘾感受,他们就会体验到戒断症状。这跟毒瘾、赌博、吸烟、炒股等都有相似之处。

大人尚且容易上瘾,更何况心智还没成熟的孩子。

孩子沉迷游戏,先弄清原因

孩子过度使用网络、沉迷游戏,有孩子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压力疏解途径少。一些孩子因为无法疏解学业上的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的现象,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来兴趣,情绪低落,或者经常烦躁。他们发现,通过玩游戏能缓解压力、找到自信,甚至是晚上睡不着觉,躺着无聊只能玩手机;也想学习,但是学不进去。

未来规划不明确。现在的孩子往往被家长过度保护,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例如,看到电竞选手这个职业既可以玩自己喜欢的电子游戏,又不用学习,还可以有收入,很多孩子以为只要自己喜欢,打游戏的水平高,就可以从事这个职业。

自我管理能力差。有的孩子原来学习比较好,但是对电子游戏感兴趣,一旦玩起来就不能控制自己。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如果被家长制止,就会大发脾气,事后又对当时的行为表示后悔,但是看到手机的时候,还是不能控制自己。

父母也要从自身找原因,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家长往往存在下列问题。

家长没有以身作则。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玩游戏、刷视频,觉得只要自己不出声就不会影响孩子学习。还有的家长认为,使用电子产品可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孩子在业余时间进行网上娱乐活动。

跟孩子沟通不到位。家长和孩子沟通不够充分,只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在想什么一概不了解。所以在孩子感觉有压力的时候,甚至是出现了情绪问题,家长仍不能及时觉察。有的孩子提出自己的情绪可能出现问题了,家长依然认为孩子没有那么严重,只是关注到孩子晚上睡得比较晚,不能完成作业,白天没有精神。

还有的父母长期与子女疏于沟通,对于孩子玩手机不闻不问,直至孩子出现不写作业、不学习的时候,才采取简单、粗暴、强制性的管理——没收手机,导致和孩子的冲突不断升级。在孩子以自伤相威胁的时候,则因为害怕孩子出事,不再管理。

三个方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在孩子出现过度使用网络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呢?

做好自我管理。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也要工作或者学习,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在网络外也能找到减压方法,例如在业余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展一些线下的亲子游戏和运动;管理好自己的身份证件和账户信息。

教会孩子管理时间。网络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长应教会孩子管理自己上网的时间,把学习和娱乐相结合。引导孩子制定详细的日程表和奖惩措施,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守时、守信的人。

多和孩子沟通。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孩子主动表达自己情绪低落、睡眠不好时,应给予高度重视,并了解是否有具体原因,协助孩子解决具体问题,如仍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

游戏障碍,不要过度诊断

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简称ICD-11),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也就是说,游戏障碍被正式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

根据ICD-11定义,游戏障碍主要有3条核心症状:

一是失控性游戏行为,如游戏时间、频率、程度、时 程、内容等无法控制;

二是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优于生活中其他事物;

三是尽管有负性后果,如已经导致显著的人格、家庭、社交、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职能领域损伤,但仍然继续游戏行为。且这种行为模式在过去12个月间断或持续存在。

不过,对于游戏障碍这一种病,一定要避免过度诊断。比如:如果反复游戏行为是为了促进社交、缓解无聊、调节情绪,也没有影响工作生活,就不能诊断为游戏障碍;

特定年龄或社会群体中,如青少年男性,或在特定情境中(如节假日娱乐活动),可能存在较长时间或较高频次的玩游戏行为,就不能简单地诊断游戏障碍。

又比如最近心情不好,玩游戏时间长了些,一玩就是6、7个小时,但该吃吃该睡睡,该上班上班,也不是游戏成瘾,还有青少年朋友放暑假期间,每天玩游戏4~5个小时,两周后才开始写作业,也不能算是游戏障碍。

此外,有些人的职业就是跟游戏相关,是职业的一部分,就更不能诊断为游戏障碍了。

总之,只要能控制自己、不影响个人及社会功能,家长没有必要太担心游戏障碍。游戏障碍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不玩游戏开始,经过娱乐性偶尔游玩至高频度游玩,最终发展成失控性行为。

所以,大部分孩子“沉迷”玩游戏并不是病态的。不过,网络游戏确实很容易令孩子成瘾,是时候整顿整顿我们的游戏产业了!#央视批网游为精神鸦片#

举报/反馈

金选健康课

2.6万获赞 4088粉丝
致力于缩小你和医生之间的信息差距!
梅伟文,内科 主治医师 广州市老人院医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