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确是分层次的。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硕士、博士、教授、院士、学术大家。这是从知识、学历层级对人的一种划分和确认。
农民、工人、白领、金融资本家、知识分子、政界人士。这是从人的职业从属、社会地位身份上的划分。
群众、企事业单位劳动者、企事业单位中层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技术骨干、企业合法拥有者、民营企业家。这是更为细化的,对基本面最广的“群众”构成的模糊划分。
当我们将人放置在不同环境下,就能够清晰地看到,相同类型的人,在不同环境之下有不同的作为和表现;同时,他们自身资质所表现出来的高低长短,也在大环境背景映衬之下昭然若揭,无所隐藏。
因此,从这一大框架范围来看,要充分理解人的属性,理解人的层次,就需要社会科学的角度,认真总结和梳理人这一社会性动物,在社会生活中存在时,必然具备和出现的一些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社会人具有三种属性:
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精神属性
本质上来说,人的本质,就是他们在现实性上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理解“人的本质”
既然“人的社会属性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们基本可以认定,人的最根本特性,就是人的社会性。在社会性基础上,我们还应看到,人还有其自然属性。
为什么人的自然属性我们不能忽略呢?因为,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相关特性,是人存在的物质条件;而所谓社会属性则是指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将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
所以,自然属性乃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全然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即人和人结成的各种关系,以及各类关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和社会震荡。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关于人社会属性中的阶级性,我们必须要理解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就在于人在社会劳动中,与他人结成的种种关系。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和利益集团,在社会集团和利益集团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也有所不同,因此,人与人之间自然会因为职级、身份、地位的区别,而有所不同。
所以,综合以上来看,我们会发现:人的社会属性并非先天自然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尤其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人的社会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人的社会属性并不能够永恒不变的。
由于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不同,所以人的社会属性也就不同。理清楚人的属性问题,再回过头来看人的层次问题,以及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误区问题,我们就会非常明白自己身上,自己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上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一般意义上,人们谈及人际交往,总是受制于如何被人喜欢、如何在人际交往中避免失利失策、如何将自己的人际交往和关系拓展得更为广泛等,偏操作和技术流层面。
事实上,人际关系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结成关系的那一刻起,各自的身份、属性、地位就已经被这一关系限定了,虽然被限定了,但是具体执行时,由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数(参考“人的社会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内容)。因此,人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适应关系变化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便利或不利影响。
单从这一层面来讲,情形就比较接近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那个“人际交往”形象和做法。
我们经常说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意思是,所谓人际关系复杂,其实很多时候是人们自己混淆现状,各自为政混沌出来的,是个人层次低的表现。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一切关系,都是基于社会生产和劳动的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围绕劳动而展开的一切,理所当然应该聚焦于劳动结果,而非其他。
当下社会环境中,大部分人(尤其不学无术、作奸犯科、偷奸耍滑者),经常把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对人性好恶的揣摩上,对作奸犯科的规避或参与上,对不合理行为规范的较量与抵抗上。
却很少站在自己所隶属的组织层面,站在自己的岗位本分上,去认真思考自身工作怎么做,自己的特长如何得到良好发挥,如何与团队协同一致,从而去的集体性成就。
正是这种本末倒置(劳动成果的追求和向往,和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较量),使得人们陷入了短视和混乱之中,无视事情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正确方法,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相互争斗、拜高踩低、为私利而屡坏公器等宵小行为和思维层级上。
所以,从更为宏观和宽泛的角度而言,人本身就是分层次层级的。
无论是认知层级,还是知识层级,也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身份层次,归根到底,人与人之间始终是围绕生产劳动,而结成的朴素的劳动关系。在缔结这种劳动关系之后,人们如何相处,如何共同推动,如何共同实现各自的目标与理想,将完全取决于人自身的素养、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法治观念。
如果你认为自己周围人际关系复杂,自己怎么也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内心总是被种种乱象污秽之事所填塞,自己陷入到了看不到尽头的“内卷”和“虚伪”之中,失去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感。
那么,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你,将极其有可能实现自我提升(因为你为下作污秽感到难堪和痛苦,并不像其他某些人安然于其中并在污秽中欢脱打滚),并有机会摆脱这些毫无意义的束缚,为自己的生活、工作、人生找到恰当的出路。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编辑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