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领导对一些棘手问题都喜欢“冷处理”,即把一些容易激化矛盾的问题暂时放一放,让大家都进行思考和反思,然后再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这是很有效的。事实上,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许多问题也需要冷处理,让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一个重新思考,进行反思的过程。这是应用了酝酿效应。

在学习中我们需不需要对一些问题冷处理?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需要冷处理?这就要从酝酿效应说起。所谓酝酿效应,就是把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放置一边不去考虑,隔一段时间后再来解决,这时便能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

酝酿效应是西尔威拉在1971年用“便宜项链问题”说明和解释的:有4条链子,每一条链子由3个链环组成,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钱,封闭一个环要花3分钱。要求被试把4条链子连成一个项圈,但花费不许超过0.15元。正确的解决方法是:先把一个链子上的三个环全部打开,然后用这3个环把其它3条链子连成一条项链。

西尔威拉将被试分为甲、乙、丙三个组,要求他们用半小时的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但甲组中间不休息,乙、丙两组分别在中间插入0.5小时和4小时的休息。结果三组被试中能够正确解决问题的人数分别占55%、60%和85%。

实验结果说明: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考虑,往往可以出现新的思路,找到新的解决办法,使问题得以解决。酝酿效应和定势及有意后注意有关。从定势看,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最先考虑的是过去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然后套用或修改后套用。这就必然在解决新问题时受到旧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束缚,从而导致思考钻入牛角尖。

如果此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休息一下再来解决问题,可能会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或摆脱已有知识经验的束缚,出现新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在上述实验中,目标既已确定,被试者已经历了有意注意。那么尽管在休息时,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意后注意就会起作用,消除定势,另辟捷径。

我们不是经常在做某事时突然想起解决另一件事的办法吗?阿基米德不是在洗澡时突然想出解决国王王冠掺假没掺假的问题吗?牛顿不是在苹果树下休息被苹果打在头上而悟出万有引力的存在吗?开库勒不是由于梦见蛇互相咬尾成圈而联想出苯的环状结构吗?他们的灵感,来自他们对问题的长期思考即长期酝酿。

酝酿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满堂灌,应让学生有“酝酿”的时间,如果能组织些讨论、辩论,效果将会更好。学生在学习时,不要老钻牛角尖,被一个问题难住,整天,甚至整星期老在想这个问题,应该放一放,冷处理,尽量避免定势的影响。

当然也不要碰到一丁点问题就问别人,那样也就不会产生酝酿效应了。在考试中如果出现难题,先认真分析一下,能做就做下去,如果出现障碍,花一定时间仍解决不了就不要再在该题上花时间了,应该去做其他题,做完其他后再来解决这难题,否则就会出现:难题的分拿不到,该拿到的分也没有拿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是人在头脑中对许多个别信息进行编码加工,组合成一个较高水平、较大信息单位的过程。这样形成的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单位叫作“块”或“组块”。组块这个词是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在1956年发表的“奇妙的数字7±2”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人在很短时间内能记住的信息是7个,7个项目就是7个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应以“组块”为单位表示,如7个无意义联系的字母、7个词、7个短语,甚至可以是7个句子。

如果呈现一组无关的字,一般只能记住5、6个,如果你根据知识经验将材料加以组织,也就是把你的记忆的“块”增大,那么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记往5、6个词短语或句子,字数就更多了。

例如:舞、歌、燕、莺这四个字,对不知道“莺歌燕舞”这个成语的人来说,就是4个组块,而对知道“莺歌燕舞”这个成语的人来说,它们仅是一个组块,显然后者比前者容易记住,并且保持的时间长,因为记一个成语要比记毫无联系的4个字容易。

这个事实在1961年B.默多克通过实验得到证实:人的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不在于信息量的多少,而在于编码的方式。

荷兰心理学家德格鲁特1965年最先开始研究下棋技能,1973年,W.切斯和H.西蒙也进行了类似研究。在一个棋盘上随机摆上24个棋子,呈现时间为5秒,撤去棋子,让一个新手、一个普通棋手和一个象棋大师按原来的摆法恢复,结果三个人都只能恢复6个。

而若将24个棋子布成一个棋局,大师能恢复23个,而新手也只是6个左右。原因何在?因为新手是把1个棋子当1个组块记忆,而大师是以组块为单位来看棋盘上的棋子,布局是他多次遇到的,24个棋子是4~5个熟悉的组块。

因此组块为超越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由于组块为chunk,音译为创克,故叫创克效应。我们说,学习是人在头脑中对许多个别信息进行编码加工,组合成一个较高水平、较大信息单位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扩大和丰富组块内容的过程。例如,我们把植物作一个组块,那么它就包罗了生物中细胞多具细胞壁,一般有叶绿素,多以无机物为养料。没有神经,没有感觉的许多物种,如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等。我们学习种子植物,又有裸子植物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等,而在每个亚门中又有若干科,每科中又有若干种。

这样,大组块由许多中组块构成,中组块又由许多小组块构成,我们的学习,就是把这些组块编码、加工,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于我们的大脑之中,以便需要时及时调出。

新手和老手的实验研究在研究记忆时有很大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创克效应的应用。我们通常应抓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记忆组块的训练,不断扩大记忆组块的含量,使单词向短语、句子、段落发展;数字由个位向十位、百位甚至更高数位发展;化学从具体物质向同类物质发展。

通过思维,把各个小的组块形成大的组块,也就是使知识更系统,从而使组块的内涵不断扩大。只有这样,“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才有可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阅读能力。

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概括,理出系统,都是进行组块的扩大,使之更容易从大脑中调出。这个过程,我们一般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网络来实现。

我们还要注意利用创克效应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大脑中是以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在的,它和书本上的知识不同。书本上的知识是系统的、完善的、正确的,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既不系统,也不完善,更不一定正确-这才会有认识的错误。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补充、修正这认知结构,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而这补充、修正的过程,一般来说也就是扩大知识组块的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组块的扩大,这是扩大组块的量,更重要的是进行知识的深化。

通过知识的深化,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和能做什么?这是提高组块的质。只有在组块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的基础上,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创克效应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举报/反馈

心格情感

28.9万获赞 6.1万粉丝
每天为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