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的电话求助
三年前的秋天,我曾接到一个求助电话,是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症的女孩的妈妈打来的。
这位母亲哭着求助说,孩子自9月份高一开学,厌学越来越严重,之前还会偶尔去一下学校,现在干脆从早到晚天天躺在家里,有时连饭都要妈妈端到她房间,她才从床上勉强坐起来吃两口。孩子的班主任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建议家长赶紧带孩子做心理咨询,但是,孩子死活不出门。
所以,这位母亲问:“老师,孩子不愿出门,您能来我家给她做咨询吗?”
我当然拒绝了她这个要求——心理咨询的职业规范,是不允许咨询师去来访者家里做咨询的。
很多人可能对这条规则感到不理解,曾有网友也在某心理论坛发出疑问:古代的医生不都是可以到患者家出诊的吗?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不愿到咨询室去,咨询师为什么就不能“出诊”?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有求助意愿的人,才能成为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不管这个求助是TA自主自发的,还是带着一部分抗拒的,只要TA能走进咨询室,那说明TA多多少少还有求助的意愿,这样的咨询才有可能循序渐进,产生效果。
其次,这条规则实际也是对咨询师的保护。因为咨询师在见到来访者之前,对来访者的具体心理问题及严重程度并不了解,贸然上门,如果激起来访者剧烈的情绪波动,谁不敢保证TA会不会在冲动之下做出过激的行为,一旦出现自残、自杀事件、或其他恶性事件,咨询师是承担不起这个后果的。
那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就束手无策,直接推掉这个咨询吗?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偷懒做法。我想通过这个咨询案例,跟大家谈谈,“来访者不在场的心理咨询”,可以怎么做。
从不出房门,到愿意治疗
小芳(化名)就是那个刚上高一没多久的女孩。首先,从她母亲的口中,我了解到小芳的基本情况:
小芳初中时喜欢同班的一位男生,表白被拒后,情绪就一直很低落。她觉得是因为自己体型偏胖,于是拼命通过节食减肥,结果饿晕在教室。
在家修养一段时间后,小芳饮食恢复正常,再次回到学校。但回到学校后,她听说,她喜欢的那个男生,喜欢上了同班的另一位女生,同学们都私下传他俩的绯闻,小芳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羞辱,她认为,周围的同学都在嘲笑自己,于是很不愿待在学校,三天两头请假。因为当时还有一年就中考了,小芳的老师及父母软硬兼施,不允许小芳请假,小芳在那时就出现了自残行为。
后来,终于中考完,小芳没能和她喜欢的那个男生考上同一所高中,又得知那个男生和他喜欢的女生都考上了同一所重点高中,她更加失落,变得整个暑假都不出门,天天躺在床上玩手机,刷视频。小芳的母亲说,本以为孩子上了高中,和那个男生也不在同一所学校了,能慢慢好起来,但没想到上高中没几天,就吵着要家长接她回家,自残行为也越来越频繁。
“我和孩子爸爸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好言相劝没用,动手打她也没用,她就是不出门,这可怎么办呀?”隔着电话线,我就能听出小芳妈妈的焦虑和无奈。
从小芳妈妈的陈述中,我觉察到,小芳很可能患了重度抑郁症,而且情况已经不容乐观,所以,我建议父母,一定要和孩子沟通,尽量说服她先去医院的精神科做一个诊断,然后遵从医嘱,该吃药吃药,该治疗治疗。
“可是怎么沟通呀?”小芳妈妈无奈地说:“孩子根本不和我们沟通,有时一天都不起床,我们一天催多少遍都不起床,饭不端到她床上她都不吃……”
我说:“从明天起,你们不要再催促她起床,早晨可以在她醒来后去问问她,需要什么帮助吗?想洗个脸吗?只要她情绪平稳,不赶你出去,你就给她打盆温水,用毛巾给她擦把脸,然后问问她想吃什么,给她做。”
小芳妈妈迟疑了:“她有手有脚,又不是七老八十不能动了,要父母这么惯着她吗?”
我说:“我不太礼貌地做个假设,您别见怪……假设孩子现在患了很严重的身体上的病,躺在病床上不能动,您愿意照顾她吗?”
小芳妈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是那样,我肯定要照顾她呀,自己的孩子,我和她爸肯定都会好好照顾她,让她快点好起来!”
“是的,”我说,“我需要给您科普一下,心理疾病和躯体的疾病一样,病人在病情严重的时候,最需要得到亲人的支持。孩子病了,病了这么久,而且已严重到有自残行为了,这种状态就像得了严重的身体上的病一样,我想作为父母,你们肯定也很着急,很希望孩子快点好起来,那在她最痛苦、最难的时候,你们就是她最有力的支持者,此时给她照顾,才能让她更快地好起来。”
“好的,那我试试看。”小芳妈妈选择先听从我的建议,挂上电话。
一周后,小芳妈妈又打来电话,她告诉我,小芳今天上午终于同意去医院做检查了,被诊断为重度抑郁、中度焦虑,医生也开了药。我叮嘱她:“每天让孩子按时服药,不要私自减量或停药,关注孩子服药后躯体和情绪的变化,及时和医生沟通。”
“我平时除了嘱咐她吃药以外,还需要做些什么?”小芳妈妈又问。
我说:“可以多问问孩子有什么需求……”
小芳妈妈回忆:“对了,孩子前两天自己在房间画画了,她从小就爱画画。只不过这两年不怎么画了。”
我给出建议:“那您就问问孩子需要买画画用的材料吗?鼓励她画,多欣赏和赞美她的作品。”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第三次接到小芳妈妈的电话,她问我:“李老师,请问您什么时候有空?孩子终于答应来做心理咨询了!”
这时,距离第一次接到小芳妈妈的电话求助,已经过去了40天。
约好咨询时间,当天,我终于见到了小芳真人。那天,她化了妆,只是眼神总是躲闪,大部分时间都是低着头——虽然她来了,但她内心还是充满了忐忑,或者还有一点抗拒。
我对小芳说:“谢谢你的信任,愿意来找我。”小芳没有用语言回应我,只是轻微地挪动了一下身体,算是回应。有回应就好,我继续对话:“我注意到,你今天化妆了,是你自己化的吗?”小芳低声回答:“是,我自己化的,为了来见你。”
那一瞬间,我突然很感动,也看到了小芳未来康复的希望。一个连起床都困难的重度抑郁症女孩,为了面见咨询师,特意画了个妆,我看到她这个行为背后的那个心理动机:渴望被认可、被尊重。这是一个人内在向上的力量,这个力量需要进一步去唤醒,当这个力量增强,康复便越来越有希望。
经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休学一年后,小芳又重新回到了校园。她向学校申请了走读不住校,每天由父母接送上学放学。虽然还需要服药,但小芳已经不再有自残行为,身体的木僵状态也有了很大改善,饮食起居都在渐渐恢复正常。
亲人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小芳的案例,给我带来很多思考:小芳一切能够向好的康复,首先源于来自父母的接纳、照顾和支持。父母在求助心理咨询师后,积极和改善和小芳的亲子关系,从而让小芳内心升起了“生”的欲望,才答应去医院,然后药物配合心理咨询,走上正确的康复之路。
抑郁症的成因是复杂的,康复之路更是崎岖漫长,患者的亲人需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金钱等各方面的支持。
很多抑郁症患者刚开始患病时,可能如小芳一样,他们缺乏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意识不到自己患有抑郁症,是“病了”;也或者能意识到,却“有病讳医”,对心理疾病有“病耻感”,因此不肯承认自己患病;还有的患者能察觉到自己的变化,却缺乏主动就医的自我驱动力,对看病一拖再拖。
所以,作为亲人,在医生及心理咨询师还无法进入诊疗之前,应给予他们一些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告诉TA你所注意到的情况,和你对TA健康的担忧。
向TA解释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心理疾病和躯体的疾病是一样的,这不是TA的错,需要去接受正规治疗。病会来,也会走,这是一个正常的治疗过程。
积极向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后,与患者有效沟通。
帮助患者梳理问题清单,以便在和医生或心理咨询师首次预约时,参与患者病情的讨论。
主动向患者说明你可以提供的支持,比如,帮TA预约挂号,陪TA前往医院、咨询室,参与必要的家庭治疗,等等。
如果患者病情加重,要第一时间联系医院;如果患者出现自残、自杀等过激行为,必要时报警求助。
写在最后的话
时间不是治愈创伤的最好良药,爱才是。
愿每个抑郁症患者都能在亲人的关心照顾下,及时就医,早日康复!
野子,原名李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督导师、沙盘游戏写作导师、舞动治疗师、全国多家公益组织心理疏导志愿者、历任十余年电台心理夜话类节目主播。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玫瑰生涯.女性幸福人生全攻略》、诗集《地脉》、《静美之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