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孩子青春期太过叛逆,性格也由原本的乖巧可爱变为叛逆冷漠,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性格转变有些措手不及,甚至希望采取一些强制手段让孩子回到原本的状态。
孩子的性格养成需要长年累月的引导才能成型,因此家长们希望短时间能强行扭转孩子性格显然是不行的,需要从小引导。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8个部分,幼儿期为性格塑成的黄金时期,也就是艾里克森理论中提到的前三个阶段。本文将从三个阶段的性格特点和如何引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婴儿前期(0-1.5岁)
这个阶段主要需要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建立安全感
在这一阶段,婴儿主要的需求为生理需求,此时婴儿还属于对于外界极度陌生,因此他会对周围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成人认真照顾。
在这一阶段,成人要注意和儿童的情感交流,父母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多一些身体接触。眼神接触;和孩子用语言交流时要注意语言的起伏,尽可能的做到语言温和,让孩子对眼前的成人产生信任感。
由于此时的孩子还属于无法直接表述自己需求的阶段,在他感受到不安全时通常会采取的外传方式为哭泣,家长在听到孩子的哭声时不要表现出不耐烦,要走过去观察孩子的述求。
在了解到孩子的诉求后,家长要学会安抚孩子的情绪,比如将孩子抱起来,轻轻地拍一下背。同时家长需要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诉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尽快建立安全感。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对孩子的陪伴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中获得信任感,克服对于外界的怀疑。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让孩子对外界进一步熟悉,对外界产生安全感。
第二阶段婴儿后期(1.5-3岁)
在这一阶段,孩子已经对外界建立了较强的信任感。不愿意仅停留在一个较小的房间进行生活,希望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这个阶段也是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最开始产生的阶段。
但孩子毕竟还小,在这一阶段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无法完成自己的愿望,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采取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沮丧这一情绪,比如哭闹、乱扔东西等等。
这一阶段又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孩子们会因为自己那你不足而感到沮丧, 同时也会希望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由于孩子自我意识建立,这个时候孩子会对家长有一种排斥的行为,比如不允许家长碰自己的玩具,不允许家长整理自己的房间……面对这些问题时,家长要学会正确引导。不要与孩子产生冲突。
此外,也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比如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收拾玩具等等…… 这些独立的行为家长既可以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可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这一阶段,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愿,配合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在孩子哭闹烦躁时保持耐心,在孩子试图去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更多独处的时间与空间
这一阶段需要孩子获得自主感,觉醒自我意识,家长需要尽可能提供孩子一个安静可以独处的空间。
第三阶段幼儿期(3-6岁)
这个阶段是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大部分孩子的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得以迅速发展,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家长一定要注意规范孩子的言行,利用孩子对外界的强烈好奇心建立孩子对外界的基本认知。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有意识地去触碰边界。比如他会去做一些在家长明令禁止的事情,想要试探出家长对他的底线。因此家长在教育时,既要注重对孩子的尊重也要有原则、有底线。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满足于仅了解事物的表面,他们渴求了解事物内在。举个简单的例子,之前的孩子对于水龙头的了解只限于这个东西可以放出水用来洗手,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更想要了解为什么水龙头能够流出水。
这个阶段孩子问题不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也要求了家长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需要兼顾对自己知识储备的补充,只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解答孩子的各种问题帮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开始学习人际交往一个时期。大部分的孩子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进入幼儿园的学习,或者是和同龄的小伙伴在一块儿玩耍。因此在这个时间把孩子也需要在家长的引导下,建立与人交往的能力。
总结
孩子的性格培养需要从小引导,从孩子出生时开始建立对外界的信任感;当孩子逐渐长大,渴望探索外界;再大一些孩子有意去试探意识中的边界。
其实孩子的性格是在不间断的探索中寻找到的,他所探索的不只是物质世界也是家长与孩子的精神世界精神边界。
对于孩子的行为,家长要支持,同时要有原则。对于孩子良性探索,我们应该赞同引导,但对于孩子探索方向为恶性时要及时制止。
总而言之,孩子的性格成因很复杂,他的性格是在他自己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家长能做的是在他探索世界时给予合适的引导。
举报/反馈

壹尚养0c

28获赞 0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