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和都美竹事件愈演愈烈,不禁让人对其原生家庭产生兴趣,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这样极度缺乏规则感和安全感的孩子。
网友深挖两人的家庭背景之后发现,两个人都属于单亲家庭,一个是被母亲溺爱到毫无底线,一个是从小单亲极度缺乏安全感。
当然,单亲家庭不能成为人堕落的理由,可是却从侧面印证一个事实,那就是夫妻关系不协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常常听说“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序位排列正确。序位排列正确的家庭,才能阴阳协调,事事顺利,家庭和睦。反之,则会阴阳失调,事事不顺,家庭不幸。
那么,什么是家庭系统中正确的序位排列呢?
夫妻关系(亲密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父母关系第三,这才是家庭系统中正确的序位。也就是说,夫妻关系在家庭系统中永远最大。
当一对新人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庭,他们就会成为家庭系统中的中流砥柱,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关系和睦,父母也开心,因为看着自己培养的孩子幸福地结婚生子,拥有了自己的人生归宿本来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而夫妻关系融洽,孩子也会感到幸福。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自己的父母。当看到父母幸福,孩子会觉得有两个恩爱人同时爱着自己,内心自然能感受到爱和安全。
做父母的都知道,父母关系不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变得胆怯自卑或是敏感暴躁。接下来,文章将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刻解析为什么夫妻关系不好会影响孩子,以2至7岁的孩子为例。
3至6岁的孩子会开始使用象征符号去思考未来的事。
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拿包,她会立马有行动,比如跟妈妈再见,或是跑去开门,或是开始粘妈妈吵着要跟出去,因为他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拿包=出门”,或许,当看到妈妈要出去了,孩子会跑去帮妈妈拿包,因为他知道“出门=拿包”。这就是孩子已经开始使用象征符号去思考未来的事情。
如果夫妻二人吵架,那么孩子的脑海中就会反应“吵架=打架=离婚”,于是乎,孩子就开始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爸爸妈妈不相爱了,如果离婚,他们就会不要我了,怎么办?”
(尽管孩子不一定知道“离婚”这个词,但他一定会有这种概念,就是爸爸妈妈当中有一人弃他而去),这时候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言,他会采取他能做到的办法去维护父母的关系,比如,他会得小心翼翼,变得更乖,牺牲自己去讨好爸爸妈妈。长期以来,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没有自我和安全感。
孩子的视觉图像支配了思维理解,从而做出非守恒的错误判断。
在孩子八个月之前,如果我们突然把他手上的玩具拿走,藏起来,他们一般是不会去找玩具的,因为他们认为玩具不见了就是消失了,没了。
再比如,当我们在已经认识鸡蛋的两岁幼儿面前,把鸡蛋摔破了,孩子可能就不知道这个东西还是鸡蛋了。
再或者说,1至3岁的幼儿比较粘人,当第一抚养人要离开他们时,他们往往会焦虑或大哭,这是孩子对他的第一抚养人的一种依恋,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过程,因为他们不理解守恒,以为妈妈消失了就是没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然而,这些现象都只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理解守恒,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理解守恒呢?其实
6岁,才理解数的守恒
7岁,才理解容积的守恒
8岁,才理解长度的守恒
9岁,才理解面积的守恒
因此,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看到父母不愉快或有冲突的画面,他们会被吓懵,顿时束手无策,原来的父母哪里去了?消失了?孩子会陷入焦虑和恐慌,长期这样,自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想具有自我中心倾向。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2至7岁的孩子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不理解守恒以及思想具有自我中心倾向。
我们不难发现,两三岁的孩子,玩捉迷藏时,他们并不热衷于把自己藏得好好的,而是会用手捂住眼睛或只把头藏起来,因为他们以为只要自己看不见对方,对方就跟他一样,也看不见他,所有人的思维和视野都和他一样。
四岁的孩子在接到自己不喜欢的礼物时,就会皱眉板脸,因为他们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众多心理学专业人士前往灾区为受灾后的儿童做心理疏导,在给孩子们解释了地震发生的原理后,仍然有部分孩子一脸茫然和痛苦,他们问道“现在,小朋友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了吗”,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回答“因为我”,然后开始悲泣…,
“不,不是的”
“是的,大家都这么说”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自动把与他无关的东西排除掉,误认为所有人都跟他一样。
所以,当看到父母吵架的画面,他们就会认为,父母会离婚,离开他,永远消失,同时父母吵架是因为他,离婚也是因为他。因为他不够乖,不够好,而且坚信大家都和他一样,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父母吵架后孩子都会暂时地变乖)于是,孩子只会越来越恨自己,如果长期如此,孩子何来强大的内在自我?
总之,由于孩子会思考未来,会受图像支配,具有自我中心思想,会直觉解释,所以,孩子在看到父母生气或冲突的画面,去思考父母未来会分手,进而还会曲解,认为父母的分手和自己有关,而且还会坚定地认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最终,孩子的直觉会告诉他,他能或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开始讨好父母,但当他解决不了的时候,他就会特别内疚甚至讨厌自己。
当然这种心理并不是没有好处,好处就是他们能自动排除干扰自己的因素,因为“目中无人”而天生具有一种无来由自信,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越小越自信的原因。
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从亲密的夫妻关系开始,从父母幸福开始。爱孩子,就请做幸福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