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毁掉一个孩子,请给他一部手机,认同这句话的家长不少。报告显示,我国农村未成年人93.4%上网设备为手机。
身边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经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而且很难自制。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根本上就是手机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那么首先来看看孩子的心理需求有哪些,还是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从下至上是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如今的孩子,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其实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满足,那么剩下的一些发展性需要包括获得同伴的认可接纳,能够在一个团体中有归属感,获得父母的尊重理解等等就变得比较重要。自我决定理论也强调许多个体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主、成就和关系上的满足。

而现在的孩子大约10岁左右就进入青春期,很多沉迷手机的孩子也大多数是这个年龄,他们这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会想要脱离父母的掌控,去寻求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以及去追求一种独立、平等,能够获得父母的理解和尊重。那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家庭和学校,那么在这两个主要场所,主要关系里,孩子的这些需求有没有被“看见”和“满足”呢?

其实我们自己仔细思考、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是比较难的。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或者是在文体方面有特长的孩子能够得到关注、认可和赞扬,那么剩下的孩子呢,他们的这些需求就很难被看见和满足。在家庭里,真的每个家庭的父母都能去做到看见孩子吗?当孩子越来越大,成长到不同的阶段,父母有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相处互动模式?能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现实来说,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没有做到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会怎样呢?向其他外物去寻求。而手机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媒介,显然很容易成为满足这些需求的替代品。

手机能够满足什么需求呢?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点外卖、网购、搜索信息……我们变得依赖手机。那么孩子们玩手机主要做什么呢,有研究显示,中小学生玩手机主要是游戏、短视频、聊天等,全部都是娱乐。那么无论是游戏也好,还是短视频也好,它的心理机制都是非常及时的正反馈,让你迅速体验到多巴胺分泌的愉悦感,那么在这种及时强化之下,不知不觉孩子就会停不下地刷短视频。而且现在很多短视频app故意弱化时间显示,你可能觉得只玩了一会儿,事实上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试想一下,不少成年人都会上瘾,更别提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未成年孩子。

在游戏、短视频中,孩子们能够获得那种自主的感觉,和同伴分享交流的感觉,这恰恰就是孩子们的心理需要。

那么沉迷其中,难以自制,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作为学校、老师和家长,其实就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如果我们能对孩子多一些关注,改变一下跟他们的沟通交流方式,让他们获得平等自主的感觉,同时去发展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的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也许孩子就不会那么需要手机了。

就比如一个家庭里,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和一起游戏,但是父母总是忙于自己的事情,孩子就只好拿起手机。但是如果每天有那么一段家庭的特殊时光,大家都放下自己的事情,一起玩游戏、一起运动或者做其他事,孩子如果能从中体会到愉悦感,那么手机对他的诱惑力就会大大降低。
举报/反馈

萧潇心理说

3.4万获赞 5204粉丝
分享心理学知识,专注情绪困扰、关系问题。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