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卢因到布迪厄:进入社会科学的场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最先将“场”理论引入社会科学,其中以卢因的场论最为著名。援引爱因斯坦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人与环境是一个共同的动力整体,是个人主观因素、客观环境及被主观化了的客观环境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
将场理论普遍化的是布迪厄。场域指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每个场域都规定各自特有价值观,拥有特有法则、规律与权威形式。布迪厄吸收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将社会看作一系列不同场域,如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产的场域。社会行动者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进行运作,以求改变或维持其位置。
2.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中的历史性与斗争
卢因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行为应该立足于当下的环境现状,而非受到过去的影响。”而布迪厄认为场域的规则是历史性的。同时布尔迪厄强调场域的斗争-一个冲突与竞争的博弈空间,“争夺对象不仅包括资本的垄断权,还包括场域规则的制定权”。任何场域,其发展都经过了为自主性而斗争的历程,也是摆脱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控制的过程。布迪厄与卢因都认为应采用整体视角理解社会现象,场论涵盖微中宏观不同层次。
3、关键概念:“资本”与“惯习”
布迪厄用“资本”与“惯习”分析场域内的关系。“资本”不仅包括马克思提到的经济资本,还包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资本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里有效的资源-同各种形式的权力相联系-使个体获得因为参予某个社会领域并在其中竞争而形成的特殊利益。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经济资本是显性的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具有一定隐蔽性,通过家庭出身与教育等因素积累形成。三者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惯习”是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在个人和集体实践中形成的感知、行动与思考倾向。历史渗透在行动者的惯习中,行动者对原有历史经验适当改革,以使在新社会现实中唤起历史经验。个人在场域中位置不同-惯习不同,处于相同位置的人有相似惯习。场域既是资本作用的舞台,也是惯习养成和延展的地方。